創新創業文化有什麼途徑

  創新創業行為文化:師生共創、教學相長。高校創新創業行為文化寓於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外化在師生的“教”與“學”行為。

  一、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低,由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釋出的《201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142個經濟體中,我國排名第35;中國高校排名指數第9,高科技製造第16。⑥長期以來,我國走技術引進和引資合資的發展道路,導致我國技術附庸、創新惰性和產業“空心化”等不良後果,2012年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而美、日不到10%⑦。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2013年最新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鑑》顯示,中國在被調查的60個國家中居於21位。⑧我國剛步入效率驅動型國家行列,離創新型國家的標準還存在一定距離,創新力不足與工科大學生創新力不強呈正相關。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80.7%的美國工程師可在全球受僱,而只有10%的中國工程師滿足同樣的要求。2013年《洛桑年鑑》也表明,中國合格工程師可獲得程度連續多年位居末尾。

  美國高校創業率為20%以上,我國2012屆大學生自主創業率為2.0%⑨,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大學也僅為4%。工科大學生是我國創新驅動戰略所依賴的寶貴人才資源,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強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背景下,提高工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工程師競爭力不足和高校學生創新能力低下所折射出的深層次原因在於高校缺乏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文化氛圍和體制機制。當前大學創新創業文化的理論口號多於實踐內容,創新創業的精神理念及價值觀、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夠濃厚,這些都嚴重製約大學師生內在創造力的發揮。

  二、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培育途徑

  高校應確定富有個性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以物質層面的文化為載體,以制度層面的文化為保障,並寓於行為文化之中,著眼於精神層面文化的昇華。

  1.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現規律、富有個性。高校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明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在目標確定過程中,堅持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大學人才培養的共性內容,又要強調自身的個性及特色。共性的內容應包括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世界胸襟及良好的國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身心健康,良好的創業道德等。高校個性目標必須體現出大學自身的歷史、傳統、定位、潛質、專業要求及地緣特點等。

  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造就有文化教養的、有實用價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能改變世界的人”,這都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結合。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普遍存在創新創業人才素質內容欠缺的問題,大學育人理念要更新,即在大學培養高階專門人才的使命內包含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因此,在大學培養目標設計中要體現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要求。

  2.創新創業精神文化:鼓勵創新,相容幷蓄。創新創業精神文化是創新創業文化的靈魂,在整個創新創業文化系統中居於核心地位,反映大學師生面對創新創業的內心態度、意志狀態和思想境界,即是創新創業價值觀、創新創業思想、創新創業道德和行為準則的概括,是創新創業的根本和出發點。要樹立與創新創業相適應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堅持“鼓勵創新、相容幷蓄”的原則,牢固確立以創新為榮的價值觀,倡導“有創意、善創新、能創造、敢創業”的文化氛圍,為推進教育思想、管理體制、執行機制和工作方法的創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鼓勵創新,相容幷蓄”是產生創新的基礎條件,也是大學創新文化的重要內涵。一是鼓勵合作,協同創新。協同創新是“大科學”時代提高科技創新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後現代化”時代啟用資源存量、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二是保護個性、自由競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葛洛龐帝曾指出:“營造富有創新精神文化的最大難題,在於找到能鼓勵不同觀點發表的途徑。”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因此,高校要鼓勵學術爭鳴,提倡求異思維,活躍學術氣氛。三是寬容失敗,不怕失敗。美國矽谷創業文化的顯著特徵是包容失敗的文化氛圍,“Itisoktofail”是創業者的座右銘、安慰劑。我國高校要具備“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包容胸懷,培養學生正視失敗、敢於創新的態度。

  3.創新創業機制文化:優勢互補、協同共贏。制度建設是創新創業文化培育的基礎。目前,我們亟須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激發創新創業意識、保障創新創業環境、鼓勵創新創業思想和獎勵創新創業行為。建立政府激勵、社會激勵和市場激勵機制,確定創新創業價值導向。政府、企業、高校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上高度契合,也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依據“協同創新三螺旋”理論,三方應優勢互補、目標行為協同,才能取得較好的育人效果。政府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活動中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政策推動、行為主導等方面,高校則更多地體現在育人主體、整合資源等方面,企業和社會則更多地體現在資金支援、創業包容等創業環境方面。通過給予大學生榮譽、基金、環境等支援,使創新創業成為一種時尚、風氣,從而使之有目的、有動力、無憂慮地進行創新創業能力實踐。

  4.創新創業行為文化:師生共創、教學相長。高校創新創業行為文化寓於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外化在師生的“教”與“學”行為。教學模式改革包括靜態的課程設定和動態的教學方法。在課程設定改革上可借鑑美國經驗,即1/3以上大學在本科教學、1/5以上大學在研究生教學中設定創業課程、1/3以上大學同時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設定創業課程。麻省理工學院***MIT***開設的音樂和藝術課程多達幾十門,旨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保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必要張力,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⑩對此,我國高校應積極借鑑並進行本土化改造。

  一是開設創新創業公共必修課,在課程設定上講究新穎、實用。二是重視通識課程建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教學方法上,一方面可以採取小班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引導學生制訂個性化“營養套餐”,嘗試採取“創新創業通識課+專業課”方式,既擴大創新創業教育受益面,又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為在創新創業方面有強烈需求的學生提供小班化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探索精神。

  哈佛大學肯尼迪公園門柱上銘刻著“創造權力的人對國家的強大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貢獻,但質疑權力的人做出的貢獻同樣必不可少,特別是當這種質疑與私利無涉時”。三是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麻省理工學院採用“學生自行設計安裝機器零件”的教育方式,培養了一批批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才;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也將社會實踐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應堅持“能力為本、顯隱結合”的原則,擴大教育空間,做到理論與實踐、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二結合”,課堂內外、書本內外、學校內外“三統一”,採取“模擬公司”“創業茶座”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演習,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

  5.創新創業物質文化:潤物無聲、無為而治。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需要相應的創新創業文化環境,包括硬體的物質環境和軟體的人文環境。創新創業物質文化環境是創新創業文化的基礎和保障,要設立創業基金,推進大學生活動中心、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圖書館、校史館等創新創業硬體建設,優化創業基地基礎設施。同時,推進以多媒體教學為標誌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充分利用網路平臺,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

  人文環境是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教育的發生與文化環境密切相關,人文環境是不言之教,使師生在工作、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與文化對話,內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無為而治”。要讓校園裡的一磚一瓦都傳遞奮鬥、創新的力量,一草一花都透露陽光、堅強的氣息,一言一語都表達創新、創業的意義。開展校園科技文化節、挑戰杯、專業節、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創業計劃大賽等,打造“五四講壇”“博士論壇”“創意人生”等品牌欄目,宣傳創新創業典型,促進創新創業文化生成、發育、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