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怎麼繁殖

  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是指植物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中至少有一種是肥厚多汁,具備儲藏大量水分功能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多肉植物的繁殖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多肉植物繁殖方法

  多肉植物的繁殖比較容易,因為其分生組織發達。常用的方法有嫁接、扦插、播種、根插、分株、葉插、擷取生長點,其中播種繁殖在番杏科中較為普遍;葉插在景天科的繁殖中效率最高,被多數人所採用;擷取生長點對於瓦葦屬的多肉植物最適宜;而嫁接繁殖在仙人掌科中應用最多。

  葉插

  將景天科擬石蓮花屬、厚葉草屬、風車草屬等植物的新鮮成熟葉片左右搖晃輕輕摘取,不可破壞葉片基部生長點。

  將一扁平盆內盛入介質,表面需鋪面。

  將新鮮摘取的葉片輕輕放於介質上。注意:只能葉面朝上平放或斜靠盆壁,切忌將葉片插入土壤中,否則將造成葉片腐爛。

  依不同品種而定,大約2-4周後葉片基部便會萌生出小芽,待小芽長出根部時或是無葉的小芽長出葉片時就算葉插成功。

  等母葉完全乾癟,其營養均被新葉吸收走後便可將其摘除,此時便可將幼株再植。

  嫁接

  嫁接應在生長期中進行,最適季節是初夏生長旺季,選溫溼及溼度大的晴天嫁接,空氣乾燥時,宜在清晨操作。

  選擇砧木與接穗時應選健壯無病的,均不用木質化的太老部分,但太幼嫩的也不適合。

  砧木介面的高低,由多種因素來決定,無葉綠素的品種要接的高些,以保證有足夠的光和產物供給。

  仙人掌類的嫁接操作比較簡單,用較薄的刀刃操作。

  需2周左右精心管理,接後放陰處,不能日光直射,在完全癒合前也不能使介面處沾水,成活後由砧木生出的側芽,側枝均應儘早除去,以免影響接穗的生長。

  扦插

  扦插繁殖具有生長快,開花早,保持原有的品種特性,由於其多肉不易枯萎的特點,不僅扦插成活容易,許多種還能用葉插繁殖。

  扦插時注意事項:最好以春節開始生長時扦插,從健康的植株或部位取材,消毒處理,以免切口受感染,選擇成熟的植株取材料,剛剛採下的不易立即扦插,應放在乾燥通風,溫暖和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使傷口產生愈傷組織封閉後再插入基質中。扦插基質應選擇通氣良好,即保水又具有良好的排水效能的材料,如珍珠岩蛭石等。扦插後應注意控制基質的溼度,少澆水或不澆水。

  番杏科的舟葉花亞科、獨尾草科的瓦葦屬、天門冬科的龍舌蘭屬中的部分種類由於莖脆弱或無莖,無法進行扦插繁殖。

  不定芽

  景天科伽藍菜屬落地生根組***Bryophyllum,原落地生根屬***的植物,例如棒葉落地生根、窄葉落地生根、寬葉落地生根、掌上珠、玉吊鐘等,會在葉片邊緣生出小型的不定芽,落在介質上可生根發芽。可於春季將健壯的葉片平放在沙床上,與沙緊貼,避免陽光直射;插後1周左右即能從葉緣齒缺處長出小植株,生根後可增加介質溼度促進幼株生長。也可將從葉緣齒缺處長出的、已生根的小植株從母葉摘下放置於土上,使其自成一株。

  播種

  最好在春天進行播種。播種前種子,用具和基質先殺菌處理。播種需要專門的育苗盆,盆上蒙一層塑料膜並在上面戳數個小洞,以保證透氣,播種期間要注意空氣涼爽、適度陽光、通風和保持溼潤。多肉植物不同品種播種方法不同,在此僅供參考。

  分株

  取群生的景天科、瓦葦屬、仙人掌科、生石花屬等多肉植物,將其已經根部完全分離的側芽卸下。或用清潔的刀片將其為分離的側芽割除。待母株和側芽的傷口均在陰涼通風處晾乾後,將母株再植,將健壯且已經有根的幼苗直接栽種,將無根的側芽插入微微潤溼的土壤中誘發根系生長。對於景天科的多肉植物還可將需要長出根系的部位晾於空氣中,誘發其生氣根,待氣根生出後再植即可。

  生長點擷取

  對於未徒長的植株:將瓦葦屬***包括玉露、壽、玉扇、永珍和其他型別的瓦葦***、景天科的植株用魚線繞其生長點一圈***最好是在生長點外留1-2層葉片***,隨後抓住魚線的兩端,迅速拉一下,此時其生長點就被完整的截取了。隨後將母株和擷取部分的的傷口殺菌晾乾,待擷取部分的傷口乾透後再植即可。

  根插

  此方法僅適用於獨尾草科瓦葦屬的玉扇類***包括永珍***。

  取成年植株的粗壯營養根一條,一定要完整,最好帶一點葉部組織。

  將根上的毛細根剪除

  隨後插入溼潤的土壤中。4-5周後,便會看到幼芽的萌生。

  此方法雖然較慢,但是不會像其他方法一樣破壞植物的株型,所以在瓦葦繁殖栽培中被應用的較為廣泛。

  多肉植物簡介

  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是指植物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中至少有一種是肥厚多汁,具備儲藏大量水分功能的。且其至少具有一種肉質組織,這種組織是一種活組織,除其他功能外,它能儲藏可資源利用的水,在土壤含水狀況惡化,植物根系不能再從土壤中吸收和提供必要水分時,它能使植物暫時脫離外部水分供應而獨立生存。 有時候人們喜歡把這類植物稱為沙漠植物或沙生植物,這是不太確切的。多肉植物確實有許多生長在沙漠地區;包括仙人掌科,番杏科、景天科,大戟科,夾竹桃科,獨尾草科、天門冬科等50多個科的部分植物,但卻不是都生長在沙漠,沙漠裡也還生長著許多不是多肉植物的植物。

  由於長期適應乾旱環境的結果,仙人掌類和多肉植物的營養器官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原本的葉片在大多數仙人掌類植物中已退化為針狀葉,在大戟科多肉植物中也常僅成痕跡或早落;但在其他大多數科的多肉植物中仍存在,只是已程度不同的肉質化了;莖在仙人掌類中不僅已代替葉成為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且由於變化萬千使其具極高的觀賞性。但很多其他科的多肉植物莖卻不存在或僅具極短的莖。此外,仙人掌類還具有獨特的器官刺座。因此,在敘述形態時必須將仙人掌類單獨列出,以便於敘述。

  具有景天酸代謝途徑的植物多為多肉質植物,它們在夜間通過開放的孔吸收CO₂,然後藉助PEP羧化酶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結合,形成草醯乙酸,再在蘋果酸脫氫酶***NADPH***作用下還原成蘋果酸,進入液泡並累計變酸***從pH5~3***;第二天光照後蘋果酸從液泡中轉運回細胞質和葉綠體中脫羧,釋放CO₂被RuBP吸收形成碳水化合物。

  貯水組織主要在葉部。莖一般不肉質化,

  部分莖稍帶木質化。按生境乾旱程度的不同,葉的肉質化程度有所區別。不太乾旱的地區原產的種類葉較大較薄。如番杏科的花蔓草的原產地南非納塔爾省,由於比起南非其它地區較為溼潤,花蔓草的形態因此具有較大較薄的葉,株形為蔓生,形態和一般草花區別不大。隨著環境趨向乾旱,當地多肉植物的莖越來越短、葉質越來越厚;而一些分佈於極度乾旱地區番杏科種類,整個植株只由一對或兩對葉組成,莖已全部消失,葉則高度肉質化。

  共同的旱生結構

  由於科屬的不同,儘管葉多肉植物的葉有共同的旱生結構——葉肥厚、表皮角質或被蠟被毛被白粉等,但葉的型別相當多。這種多樣化的葉型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其中大多數是單葉,但也有不少是複葉。

  葉的排列方式有互生、對生、互動對生、輪生、兩列疊牛、簇生等。海拔較高地區原產的種類葉排列成蓮座形,整個株形非常緊湊,是家庭栽培觀賞的理想種類。高度肉質化的番杏科種類,整株常只有一對葉連合成解服體,形狀有球狀、扁球狀、陀螺狀和元寶狀等。由於其種類多、株形小巧,中國多肉植物愛好者收集栽培的“熱點”。

  多肉植物栽培技術

  【多肉植物種類繁多,科屬之間習性各不相同。以下方法建議僅供參考。】

  配土

  最常用的配土方法:泥炭土+珍珠岩***1:1***

  一般生活在野外的多肉***某些喜水多肉除外***,土壤中沙子的比例最大,然後才是碎石及泥土。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野外的多肉有大部分生活在沙子+碎石70% 比例以上的地區。

  但是我們買回家的多肉幾乎都是大棚裡剛出鍋不到一年的苗苗,好一點有一年多的大苗,但是相比野外的多肉來說,生活在大棚的溫室環境裡完全經不起折騰。所以買回家後有的多肉兩週甚至一個月狀態都不見好轉,這個與土壤的使用有很大關係。

  多肉

  有很多花友誤認為多肉植物喜歡沙質和顆粒的土壤,所以一開始就使用比例超過80%的沙子與顆粒。對於苗苗們來說,短時間內基本都不會生長,甚至有的直接就慢慢枯死掉。

  1、剛買回家的多肉,最好使用鬆軟的泥炭土***對於不同習性的多肉要隨機應變***先生根。

  植物都是靠根系吸收營養的,根系生長是否健壯與多肉們的狀態是有直接關係的,泥炭土因為鬆軟,非常利於生根。不過使用100%的泥炭土又會出現積水太多,或者乾透後結板的情況,這樣很容易導致多肉直接腐爛。

  經過長時間觀察和總結,我認為對於苗苗類多肉,比較合理的配土方法為:泥炭土60% + 沙子20% +顆粒20%如果找不到河沙,全部換成顆粒也可以;顆粒可以是珍珠岩、火山岩、蜂窩煤、陶粒、石子等

  2.對於成年老株***一般指2年以上的多肉,根據品種差別略有不同***,配土方法也差不多,只是把沙子和顆粒的比例加大一點:泥炭土+沙子+顆粒 1:1:1這樣的比例就很合適了~如果想讓多肉長得更肥,就需要換更深更大的花盆。

  多肉的個頭與土壤深度有直接關係,使用又深又大的花盆,或者直接地栽,多肉往往會超出正常大小生長。

  3. 顆粒增多後,水分流失較快,多肉吸收能力下降,就會消耗自己的葉片來供應養分。所以這時候最底層的葉片就會慢慢乾枯脫落掉,時間一長自己就長成小樹樁了。

  又因為底部葉片一直不停的脫落,造型上越來越接近椰樹。

  這時候的配土比例是:泥炭土10%~20% +沙子20% + 顆粒60%~80%。

  對於番杏科和瓦葦屬的多肉植物,由於其原產地的環境用純粗砂介質能最好的模擬,所以比較推薦完全使用顆粒介質

  比例並不要求太嚴格,總之就是加大土壤中顆粒的佔有率,但是對於除瓦葦屬和番杏科以外的多肉植物也不太推薦完全使用顆粒。土壤含有的養分,對其生長有益。

  澆水

  注意控制好澆水。要做到見幹見溼。

  所謂"見幹",是指澆過一次水後等到土面發白,表層及內部土壤水分消逝後,再澆第二次水,不能等盆土全部幹了很久才澆水。一般的方法是把手指伸進土壤內部感受幹了再澆。如果內部是溼的就不宜連續澆水,容易造成土壤下部積水,嚴重的導致爛根。

  所謂"見溼",是指每次澆水時都要澆透,即澆到盆底排水孔有水滲出為止,不能澆"半截水"***即上溼下幹***,因為一盆生長旺盛的植物其根系大多集中於盆底,澆"半截水"實際上等於沒澆水。

  採用"見幹見溼"方法澆水,既滿足了這類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又保證根部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氣,有利植物健壯生長。

  日照

  多肉植物在其原生地環境下每天都會接收到至少3-4小時的日照,有些品種甚至會受到6-8小時的陽光照射。由於日常居住條件的限制,一般家庭不可能每天接收到長時間高質量的日照,但是隻要保證有一個朝南的窗戶,每天至少2小時的日照,也是足夠的。

  充足但適度的日照可以使多肉植物變得健壯,株型更緊湊,顏色更鮮豔,狀態更健康,且不易被真菌感染,染上蟲害的可能性也會更小。特別是在春秋這兩個生長季節,要儘可能增加日照時間。[30] 多肉植物分冬、夏型種,冬型種冬、春、秋生長,夏季休眠,而夏型種夏天生長,冬天休眠。日照時間包括澆水頻率都要依休眠情況而定,一般休眠時,日照不能過強,澆水頻率要稍微降低。

  開花

  在狹義範圍內***即不包括低等植物***,所有多肉植物都會開花。開花是植物生長週期中必不可缺的一環;目的是為了結種子,繁衍後代。花友們大可不必因多肉開花而驚慌。

  多肉植物開花時會消耗許多養分。對於景天科和瓦葦屬的多肉植物,如果不是有雜交育種的打算,尤其是在多肉本身狀態並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用剪刀將花莖剪掉。當然也可以留著花朵欣賞。

  如果花朵還未開便枯萎了,就說明多肉養分不足或養分吸收不良,此時就應檢查植物的根系是否健康,以及土壤的配比、養分對多肉是否合適。

  一些科屬的多肉植物開花時,由於花朵所分泌的花蜜和散發的味道,可能會招來蟲害。例如景天科植物的花蜜有時會吸引蚜蟲,蘿藦蘿藦部分多肉開花時散發的氣味會招來蒼蠅甚至花心內生蛆。此時一般只需剪掉花朵就可以根除蟲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個別科屬的多肉植物,如景天科的瓦松屬、長生草屬、瓦蓮屬等屬,及天門冬科的龍舌蘭屬、鳳梨科的大部分種類等,開花後會死亡,景天科的蓮花掌屬植物在開花後會單枝枯萎,但不會整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