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飼養角蛙

  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蛙,被業者更名為招財蛙。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角蛙的飼養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角蛙的飼養方法

  角蛙養過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張大嘴佔了將近身體的一半,這種構造可以說就是為了大量進食而演化的。正是所謂的嘴大吃四方,角蛙的亞種至少有六種之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鍾角蛙***C. ornata***

  角蛙而最昂貴的就屬亞馬遜角蛙,又稱為霸王角蛙,身價上萬臺幣。令人咋舌。角蛙各亞種的原生棲地各自分離幾乎完全不相重疊,所以也就各自能夠保持較獨立的體色。但是因為人為的雜交和改良,又另外發展出許多變異的體色,使得要分辨亞種也是越來越困難。

  角蛙的種群分佈

  角蛙是原棲息在南美洲的大型蛙類,共有7種,隨著棲息環境和分佈地點的差異,身體上的斑紋和色彩各有不同,體形最大可達15公分左右。它最顯目的特徵就是在頭部兩側眼睛上方具有柔軟肉質狀的角狀突起。角蛙頭部上方的突起主要是為了讓自己在充滿落葉的環境中,能夠模擬成落葉的形狀而逐步演化的結果。它習慣守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等待獵物靠近再捕食,因此幾乎很少會看見它四處移動或改變姿勢。相當貪吃的角蛙只要是看見身形較小的動物經過它,幾乎都會被一口吞下,甚至是同類也不例外。不過它們對於不會動的食物,則好像看不見似的一點都不感興趣。

  角

  角蛙蛙是一種棲息在地表潮溼落葉層中活動的陸生蛙類,當繁殖季節來臨時,雄蛙會發出低沉的鳴叫聲來吸引雌蛙的靠近,在配對後將卵產在地表降雨所臨時形成的小水窪中,等待水中的蝌蚪長大成為小蛙後,從此就不再下水。角蛙的成長速度驚人,如果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半年體形就可以超過10公分了,由於外形十分有趣,因此常被人們飼養作為寵物。

  角蛙的形態特徵

  身

  角蛙體呈矮胖的模樣,仿似一隻粽子,嘴巴很大,全身面板佈滿細上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質小角,身體底色以黃色、黃褐色、鮮綠色居多,上面則散佈有不規則之黑褐色、啡紅色、淡棕色的斑紋。全身佈滿大大小小凸出之疣粒。

  雄性體100mm,雌性可達125mm。經常把身體半埋於土中等待獵物上門的埋伏型狩獵者。角蛙膚色豔麗,頭上有角狀突起,外形猙獰可怕,性情也極殘暴,它是蛙中的魔鬼。它除了捕食昆蟲、小鳥等外,還以同類為食,許多性情較溫和的蛙通常是它們的口中之物。角蛙在幼蛙時期就很殘暴,它們捕食其它蛙類的幼蛙。

  6角蛙的主要習性

  生活習性

  棲息於南美溫暖而較乾燥的大草原地帶,對溼度要求很高,至少要85%或以上,它們的適溫環境為26-29攝氏度。利用雨量較為集中的夏季來繁殖,會選擇在池底產下200-1000顆宛如一個網球大小的卵塊。

  角蛙是一種兩棲類動物。所謂兩棲就是角蛙的生活中需要有水域和陸地,角蛙的幼體─ 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而成體都需要生活在近水的潮溼環境中。這種生活方式是角蛙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角蛙類是由水中生活向陸地生活的進化中形成的過渡型類群。角蛙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然而,成體適應陸地生活,由鰓呼吸發展到以肺和面板呼吸,外形上失去尾,形成了四肢。所謂水陸兩棲中的水是指淡水,海水中不能生存。因此,乾燥、無水、陽光直射的環境是不可能有角蛙類生存的。大部分角蛙類的活動時間在晚上,白天則隱藏在隱蔽處,以防烈日和敵害。

  角

  角蛙蛙類成體生活在近水潮溼的環境中,不同的角蛙類的具體生活環境又有差異。角蛙類有三種生活型別,即水棲型、陸棲型和樹棲型。水棲型中又可分為靜水生活型、流水生活型和湍流生活型;而陸棲型又可分為溪邊生活型、草叢生活型、土穴生活型;樹棲型不再細分。本書所要介紹的幾種角蛙,如牛角蛙、美國青角蛙和虎紋角蛙、黑斑角蛙屬於靜水生活型,棘胸角蛙屬於流水生活型,中國林角蛙屬草叢生活型。不同型別的角蛙生活在不同兩棲環境中,身體形態結構和習性同環境相適應。

  角蛙的體色是一種保護色,通常表現出與環境的顏色相近,不被敵害所發現,從而保護自己。在植物叢中的角蛙以綠色為主,並有斑紋。如林角蛙為綠色,棘胸角蛙為棕色,牛蛙在明亮的環境中體色會變淺。

  角

  角蛙蛙幼體 ─ 蝌蚪生活於水中,用鰓呼吸。初期蝌蚪用外鰓呼吸,外鰓在頭的兩側,各有 3 個分支。後期蝌蚪外鰓消失,變成 4 對內鰓。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後,內鰓消失,生出 1 對囊狀的肺,可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然而肺的構造簡單,由肺所吸取的氧氣不能滿足蛙的需要,因此要藉助面板來呼吸氧氣,由面板所吸取的氧氣,佔總呼吸量的 40 %左右,而撥出的二氧化碳主要靠面板。尤其在冬眠期,幾乎全部靠面板進行呼吸。面板呼吸的必備條件是面板溼潤,乾燥的面板不能進行氣體交換。這就是蛙類喜歡棲息在近水、潮溼、陰涼環境中的道理。

  攝食習性

  角蛙是兩棲類動物,蝌蚪在水中生活,成體以陸棲為主,也可以入水。因此野生的角蛙能在陸地上和水域中攝食。

  蝌蚪的食性

  蝌蚪的攝食方式與魚類相似,將粉狀食物與水同時吸入 口腔,然後將水從鰓裂處壓出,食物被吞下;另外,蝌蚪的口緣的角質齒,能啃下食物微小顆粒,與水一起吞***中。

  蝌蚪是雜食性的,不同種的蝌蚪食性亦有差異。一般生活在湖泊、池塘、溪邊的種類以草食性為主,如棘胸蛙;生活在水面或水底的蝌蚪大多為濾食性,它們濾食水中細菌、浮游生物、小型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這些食物隨呼吸水流進入蝌蚪口中而被濾食。有些種類的蝌蚪有吞食同類屍體和卵的習性,如棘胸蛙能攝食水中動物屍體,也能齧食死亡的同類。這是蛙類的一種適應性。

  蝌蚪的食物種類有藻類、原生動物、昆蟲、水生植物碎片等。如牛蛙蝌蚪的食物有:藻類植物、單子葉植物、浮游動物、有機顆粒及腐敗有機物等。人工飼養表明,角蛙蝌蚪還取食豆餅、麥麩、蚯蚓粉、魚肉、動物內臟等。

  由此可見,蝌蚪以吃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人工飼養時,可通過馴化,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改變。

  成體蛙的食性

  角蛙蛙為捕食性動物,通常只捕活的動物,主動地尋找措物或被動地等獵物靠近到一定距離時突然捕捉它們。捕食要依賴視覺。由於蛙的眼球角膜呈凸形,水晶體呈扁圓,並且遠離角膜,所以能看到較遠的物體,能發現數米以外飛行的活餌。此外,蛙眼在頭的上方兩側,兩眼眼球距離大,對近距離內的食餌,不能形成雙眼視覺,視野重疊範圍小,所以近距離的食餌顯得模糊不清。而且蛙的視覺反射是不完全的,會動的物體才能被看見。儘管蛙的視力不佳,但嗅覺能感知氣味,幫助捕食。

  角蛙在陸地上使用舌頭捕捉獵物。在水中直接用下頜捕捉獵物。不同的蛙種捕捉動作略有不同。蛙類晝夜捕食時間因氣候條件和蛙類不同有所差異。有的白天捕食,有的晚上捕食。牛蛙、美國青蛙、棘胸蛙都在晚上捕食,經馴化白天也會攝食。中國林蛙一般白天攝食。但是,也有許多蛙類攝食是無規律的。蛙類的食物種類以昆蟲為主,約佔總食物的 75 % ,昆蟲中最多的是鞘翅目昆蟲,其次是雙翅目和膜翅目昆蟲,蛙類的食譜非常廣泛。不同的蛙種的食譜有時有差異,同一種蛙也由於地域不同、大小不同,攝進的食物也有不同。這主要由地理差異、蛙本身的差異,以及自然季節的變化而引起的。成體蛙的攝食量與自然環境中的食物豐盛度、角蛙的捕食能力及蛙體的新陳代謝水平有關

  角蛙的餵食方法

  角蛙蛙是守株待兔之獵食者,可供應的食物包括所有會動的昆蟲、蚯蚓、金魚、乳鼠及蛙類等,基本上它們甚麼都會吃。在養久了,甚至連肉類也會吃。餵食時用鉗子夾著,並擺動 餌料誘食,或輕輕摩擦角蛙之口邊,刺激食慾。至於多久喂飼一次,以一隻不足3cm的角蛙而言,約2-3天喂飼一隻蟋蟀或小金魚。若喂飼過量,它們會出現反吐,甚至因而死亡。最好的投喂時間,就是清早和傍晚時間,當然下午也會進食,只是比較遲鈍些許吧。到角蛙較大時,可投餵乳鼠,但每次喂飼之間隔時間,則要拉長,差不多7-10天一次。若經常喂飼,會長大得很快,但只會長脂肪,而不長肌肉和骨骼。在原棲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類的幼體,所以不適合與其它蛙類或大小差異太大的同類混養。

  角蛙的飼養技巧

  角蛙可以飼養在任何有水的空間,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過它體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對溫度的需求也不高,任何可以吞下的活體食物如小魚蟋蟀等或是搖晃的肉片。死老鼠等都是照單全收,靜止不動的食物它們是看不見的。在原棲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類的幼體,所以不適合與其他蛙類或大小差異太大的同類混養。

  飼養空間

  角蛙只成年的角蛙***由吻端至洩殖孔長4-6英寸***可以很舒適地生活在一個塑料的儲衣箱或10加侖大的水族箱內。如果你僅僅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可以不用墊材。如果是需要展示,厚達數英寸***具體厚度,視你想讓你的角蛙將自己埋得有多深而定***的軟木樹皮塊是很好的選擇;同樣也可以選用較光滑的石子,石子要比較大,以免被當作食物嚥下去。要把角蛙養得好,緊記不要被太陽光或其它強力紫外線直接照射到,若要照明的話,可以使用水族箱用的熒光燈管,或一般白光管。飼養缸中的水及水苔最好每天更換,尤其是看到有排洩物時,更要儘快清理,因為排洩物中的化學成分會傷害角蛙***及其它兩棲類***的健康。南美角蛙在吃飽後,會把身體藏在底材中,只露出頭部。每天向飼養缸中噴灑清水,以維持缸中溼氣,令角蛙面板避免乾燥。

  飼主最好儘量避免,以手直接觸控角蛙***及其它兩棲類***,更換底材時以網或鏟把角蛙從後撈起,移至水盤清潔,接觸過角蛙及其它兩棲類後,必須要徹底洗淨雙手。

  飼養環境

  角蛙可以飼養在任何有水的空間,一般角蛙會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極少移動,所以空間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過它身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每隻角蛙應該獨立飼養,飼養缸裡面可鋪設無菌土,上放溼透的水苔,或一塊1-2cm厚之溼透海綿供其竭息,但切勿選用有尖銳硬角的石塊,以免角蛙因追捕食餌時刮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