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疾病的症狀

  腸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長的管道,它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和直腸,全長約7m左右,空腸與迴腸曲回於腹部中央,周圍由結腸將其圍住。那麼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

  食慾不振

  其原因可能由於腸道的消化、吸收或運動功能發生障礙的緣故。不過,引起食慾減退的原因很多,除了胃腸道疾病外,也可因精神因素、藥物反應或其他臟器疾病所致。

  噁心、嘔吐

  高位腸梗阻或腸運動功能異常時,常有嘔吐。但噁心嘔吐症狀也可發生於多種不同的疾病。

  腹痛

  腸道炎症、腸梗阻、腸穿孔、腸襻缺血等均可出現急性腹痛。腸道腫瘤或慢性炎性病變則常有持續性腹痛。

  腹瀉

  急性腹瀉多因腸道細菌感染、細菌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質損傷腸粘膜的結果。慢性腹瀉則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吸收功能障礙、慢性炎症、腸道運動過速等疾病。小腸疾病所致的慢性腹瀉常伴有吸收不良,結腸疾病引起的腹瀉多見於慢性炎症或結腸運動過速。

  便祕

  腸道運動減弱,腸壁肌層張力降低,或結腸、直腸因炎症、腫瘤而致腸腔狹窄時,可引起大便祕結。便祕也可由藥物、生活規律的改變、飲食過少過精、食物中的纖維含量過少所引起。所以便祕不一定是腸道有器質性病變的表現。

  腸道疾病的護理:

  術前準備

  ①腹腔及腸道急性疾病,未明確診斷前禁用針痛劑,以防掩蓋症狀;禁止灌腸,防止腸穿孔;禁飲食,減輕腸道負擔,同時,為手術作好準備;禁服瀉藥。

  ②置胃管接胃腸減壓器,妥善固定,特別是腸梗阻病人,告訴其不能隨便拔除胃管,因胃腸減壓是治療腸梗阻有效措施之一。

  ③全身衰弱,出現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者,應迅速補充糾正,如快速輸液或補充血容量等。給機體創造條件接受手術。

  ④常規準備。

  術後護理

  ①瞭解手術過程,檢查病人身上各條管道,逐一連線與固定。注意保暖。測量術後第一次血壓與脈搏,記錄於護理單。

  ②注意各管道通暢,如胃管或腹腔引流管,經常檢查與擠壓,術後24小時內重視觀察引流液的色澤與量,防止出血。

  ③認真做好出量與入量的記錄,不能依賴家屬陪客報告的數字作記錄,以免偏差。

  ④生命體徵的觀察,術後3日內每4小時測量體溫1次,術後6小時內每1/2~1小時測量血壓、脈搏1次,以及時察沉病情變化,腸梗陰者注意腹脹情況及腸鳴音有否恢復,腸瘻病人觀察面容神態和機體軟弱程度,均能提示病情在好轉或是惡化。

  ⑤輸液護理,由於腸道手術病人,多數置胃管,須禁食多天,輸液時要不得從三個方面注意:第一質量方面,要增加高能量藥物與膠體輸入;第二數量方面,做到以出量補入量加正常需要量,必要時採取24小時持續滴注;第三速度方面,將全日24小時輸液總量,分成三個8小時或計算出每小時應滴入量,以便計算每小時滴入量,每8小時結算1次,以達到預算中的輸液量為準。因為,腸梗阻、腸瘻病人,均系消化吸收障礙,全身情況較差。腸瘻者,除上述情況外,每日有大量消化液外流,多者可達3000~4000ml,更應注意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防止代謝性情 酸中毒。注意血化驗報告,如K+、Na+、CI-的測定及CO2、CP、pH值之變化,提供醫生作為輸液治療的依據。

  ⑥營養護理。腸瘻病人從造瘻口滴注營養者注意;目前採用的24%要素飲食1000ml可供熱量1800kcal,能基本滿足成人一日需要量,開始使用時,濃度和數量均應減半,防止嘔吐、腹瀉等併發症,逐漸加至正常量;要素飲食宜當日配製新鮮供給;配製多餘的要素飲食,宜冷藏,溫度不超過10℃,避免變質;造瘻管保持通暢;滴注瓶每日調換,注意清潔消毒;滴注飲食應保持溫熱狀態。若遷瘻口內滴注普通高熱量流汁者,流汗要用三層紗布過濾後,再倒入滴注瓶內,以免管道堵塞。

  ⑦傷口護理。術後24小時內觀察傷口有無出血。若表面皮層有少量滲血,可能為縫合或止血不當,宜稍加壓力,以腹帶包紮壓迫,如出血較多,應採取止血措施。一般清潔傷口2~3日檢查更換敷料,至拆線前不需更換敷料,有滲出和引流的傷口,可用等滲鹽水清潔傷口。腸瘻病人傷口護理:腸瘻滲出液要及時引流至體外,在瘻口低處放置雙套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器,持續吸引,傷口周圍面板要以氧化鋅油膏或凡士林紗布塗抹保護,避免消化液腐蝕。

  ⑧活動鍛鍊。術後病情穩定,即採取半臥位,每隔2小時協助左右側身換位,踝關節與膝關節經常做屈伸和旋轉活動,防止下肢腫脹和靜脈栓塞;闌尾炎術後,一般24小時後即可起床活動;腸梗阻和腸瘻病人,根據具體情況,術後48小時可扶持下床,在床邊走動,早期起床活動,可防止腸粘連和再度腸梗阻發生;每天作晨晚間護理時,囑病人深呼吸數次,使肺部擴張良好。

  ⑨練習咳痰。往往病人因傷口疼痛,怕咳嗽,可協助和引導病人,咳前先深吸氣,協助者兩手從傷口左右側向中間按壓,用力適當,再囑病人用力咳嗽,如此反覆多次,使痰液咳出為止。

  ⑩口腔面板護理按常規進行。

  腸道疾病的食療方法:

  1. 足夠的熱量:很多人認為腹瀉病人應少食,那是錯誤的。因為腹瀉時,消耗明顯增加,所以要求總能量的供應也要隨之增加,為了減輕胃腸負擔,可選用流質或半流質。

  2. 合理蛋白質:急性期腸道內,細菌腐敗作用強,應當適當限制蛋白質攝入量,因為蛋白質能增加腐敗作用,但酸牛奶可以食用,應儘量選用優質蛋白質,如魚、蛋、奶、瘦肉等,同時供應豐富的蔬菜,病情好轉時適當增加蛋白質供應量。

  3. 充足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供應量應占總能量的60%-65%,可給予細麵條、大米粥等易消化的食物,而且燉的時間儘可能長一點,使之便於消化吸收。

  4. 限制脂肪:盡用油炸、煎的食物及肥肉、豬肉等含脂肪多的點心,適當增加豆類、豆製品及新鮮蔬菜。

  5. 低膳食纖維:忌用含粗纖維多的水果和蔬菜,可用少量生蘋果泥,因蘋果中的果膠有止瀉的作用。

  6. 豐富的水、維生素和礦物質:應注意水分的充分補充,可給予米湯、果汁等,可將蔬菜、水果等做成菜湯食用。急性腸炎患者由於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故在烹調是應儘量採用蒸、煮、燴、燉等方法,使食物便於消化吸收,另外為減輕胃腸道負擔,應少食多餐,每天進餐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