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丹毒好發於下肢和麵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區域性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那麼,?丹毒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丹毒的偏方治療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感染

  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而致,其誘發因素主要有面板或黏膜擦傷或其他輕微外傷,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繼發於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齒感染病灶,足癬,小腿潰瘍,瘙癢性面板病,接種,放射性損傷及面板皸裂或輕微摩擦,搔抓及輕微外傷均可誘發,尤以不清潔的傷口更易感染,有些傷口可小至不易被發現,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內被抓破的小傷口引起,複發性丹毒系由於細菌潛伏於淋巴管內,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復發。

  免疫功能降低

  本病多在身體免疫功能降低時發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炎,低γ球蛋白血癥以及酗酒者均可成為本病的發病誘因,嬰兒如發生丹毒可導致敗血症,死亡率較高。

  其他因素

  其他如營養不良、過分酗酒、丙種球蛋白缺陷及腎性水腫等皆可為丹毒的促發因素。

  丹毒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 系統治療:首選青黴素,療程10~14天。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複發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動期間,大劑量抗菌藥物治療有效,但需要繼續以間歇性小劑量維持較長時間以取得完全效果。

  2.區域性治療:皮損表面可外用各種抗菌藥物。加壓治療可減輕淋巴水腫,有助於預防復發。可輔以物理療法,如窄波紫外線照射等。

  3. 外科療法:對以上治療方案無效的持續性硬性水腫,可推薦用整形外科治療。

  丹毒的偏方治療

  【病因】多因血分有熱,火毒侵犯肌膚;或肝脾溼熱下注,化火生毒,客於肌膚所致。若兼溼邪,鬱蒸血分,經常復發,纏綿不愈。發於頭面、上肢者,多為熱毒,發於下肢者,多兼溼熱。

  【症狀】發病急驟,面板紅腫疼痛,色如丹塗脂染,邊界分明,多發於顏面、小腿、前臂等處,且多伴有寒戰、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症狀。

  【療法】

  取穴方一 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雙***、委中***雙***。發於上部者,配合谷、尺澤;發於下部者配血海、足三裡、解溪、太沖。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用三稜針快速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鐘,以每穴出血量約0.5-1毫升為度。其中解溪、太沖點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療程即愈。

  取穴方二 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用三稜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後拔罐10-15分鐘。隔日治療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臨床驗證15例,經治不足10次,均獲痊癒。

  取穴方三

  大椎、厥陰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採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先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或以毫針用瀉法針刺,然後拔罐5-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療程即效或痊癒。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取穴方四

  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陰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取穴方五

  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變周圍的健康面板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頭面部丹毒。

  效果:屢用多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附穴方六

  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腸俞、環跳、次***骨+謬***

  、病變區周圍的健康面板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療15例,經治2-3療程,均獲痊癒。

  附記:忌飲酒及辛辣刺激之飲食。若配用中藥外治,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