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堅持創業故事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創業的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回鄉種田2000畝年收入280萬

  今年28歲的陳林嶓畢業於浙江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很好,水稻田裡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陳林嶓說,當他說出要回到家幫助父親經營家庭農場的想法後,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贊同,與他一同辭去了杭州的工作。

  兩位80後年輕人,告別都市,回到農村,這讓許多同齡人不解。“既然選擇遠離都市的喧囂,那就安心在農村好好經營自己的事業。”

  陳林嶓花了20萬元購置的農用植保飛行器,一次可攜帶32斤農藥,一天可噴灑300多畝稻田。“用機械代替人工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陳林嶓說。農場近年來不斷引進犁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見效十分顯著。去年農場1300多畝稻田共收穫了稻穀100多萬斤,銷售額達到280多萬元。

  陳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樑上架著的眼鏡和一股書卷氣,人群中的陳林嶓經驗老道的樣子還真看不出是個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學生。

  回到農場後,夫妻倆一同跟著父親和農場的農民下地,熟悉機械操作和農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網的時間去聽當地農業局給農民上的農技課;書架上各種農技、農機書籍逐漸多了起來……知識、經驗在日積月累中變得更為豐富。圖為陳林嶓噴花剿滅農田旁的一枝黃花。

  如今,小兩口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學生農民。經過一年的發展,農場也從原來的1300多畝擴增到2100多畝。

  農場近年來還引進智慧玻璃溫室、烘乾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

  陳林嶓一有空就學習農技、農機、管理市場等知識。

  “農技、農機、管理、市場……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未來,陳林嶓有著新的謀劃:擴大種植面積、選新品種、搞綠色迴圈農業……未來創業的路還很長,陳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實實在在。對家庭農場的未來,陳林嶓信心滿滿。

  二

  80後開網店賣土雞蛋月銷12萬生意火好賺錢

  人物名片

  劉溈,1984年生,寧鄉縣溈山鄉人,溈山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2年前,寧鄉小夥劉溈關掉了自己在廣東的工廠和外貿公司,回家做起了網上賣雞的生意。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月可銷2000只土雞、12萬個雞蛋。昨日,展望自己“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前程,劉溈充滿信心:“明年我們將擴建新的基地,爭取做到銷售土雞40000只、雞蛋200萬個!”

  賣掉外貿公司,聯合村民養土雞?

  “咯——咯——咯”,一隻只1公斤大小的五黑土雞在竹林草地裡自在地唱著歌、覓食昆蟲。劉溈興辦的“溈印生態養殖場”就坐落在群山環抱、綠樹掩映的八角溪村。

  1984年出生的劉溈是土生土長的溈山人,最初他在廣東做工廠管理,幾年時間下來他擁有了自己的燈具工廠和外貿公司。“在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時候,我的右腿膝關節被確診為骨鉅細胞瘤,醫生下了病危通知,只能忍痛賣掉自己的心血。”劉溈回家休養,愛動腦筋的他決定不再南下,而是在自己家鄉賣雞。

  劉溈聯合村民們一起建立“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溈印”商標。“也就是‘溈山印象’的意思。”劉溈介紹,到今年八月,養雞專業合作社已經進入正軌,合作社全部採取小戶散養的模式,現有存欄土雞16000只,每天可出3000-5000個綠殼土雞蛋,“到了下個月,新的一批土雞開始產蛋,每天又可多出產初生綠殼土雞蛋2000-3000個。”

  “這些土雞除自己覓食昆蟲、飲用山泉外,我喂的全部是自產的碎米、稻穀、菜葉。”劉溈告訴記者。

  消除顧客疑惑,籌建網上可追溯平臺

  2012年2月,劉溈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名叫“溈印生態養殖”的店鋪,他將自己養雞生產的全過程拍片並製成網頁,放在網店、QQ空間和微博上,供顧客和網友參觀、瀏覽,以消除疑慮。“目前我正在籌備建立自己的網上可追溯平臺,今後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查詢到整個養殖生產流程和基地視訊直播。”?

  “網店起初每天只有幾個顧客,現在已經有上千個固定客戶,寧鄉縣城還有幾十個實體店銷售代理點。”劉溈介紹,現在每個月可銷土雞2000只左右、銷蛋12萬多個,深受顧客歡迎。

  “中秋節前幾天,在我這裡的綠殼土雞蛋訂單就有3000多份……現在主要是保證質量,擴大影響,爭取明年銷售土雞40000只,雞蛋200萬個。”劉溈表示,2015年,合作社將在溈山擴建新的基地,包括藏香豬、黃牛、生態魚的養殖以及煙燻臘肉、火焙魚、罈子菜、乾菜的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