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創業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用核桃殼種香菇成本低好賺錢

  香菇大戶帥勝杭

  採了山核桃種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蓋菇,廢棄的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收了來培育黑木耳、金針菇、秀珍菇……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資源,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開始新迴圈。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亦是一個發展新型農業的夢想,兩個夢想借助科技力量變成生動的現實。

  進入6月,帥勝杭的手機就“熱”起來了,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大大小小的貨車從上海、江蘇、杭州市區開到他位於臨安島石鎮山川村的種植基地前,等待收購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說的是每年白露節氣,臨安山農開始採摘山核桃的豐收場面。眼下剛進入夏季,這位山農卻已經靠著山核桃迎來“滿地金”。

  這是怎麼回事?

  “山核桃的廢棄物,最外層的蒲殼和做手撥核桃剩下的硬殼,晒乾、粉碎後做成菌棒,用核桃殼種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帥勝杭說,家裡有600多棵山核桃樹,靠賣山核桃每年有10多萬的收入。如今,利用山核桃殼種香菇,去年60畝地產值超過400萬元。

  杭州農科院的專家說,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食用菌的案例,還有水稻、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等多個有意思的版本。今年,它們將“組團”代表杭州衝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核桃殼可以種香菇

  臨安島石鎮,約有核桃林8.5萬畝,是杭州山核桃主產區之一。

  這裡的祖祖輩輩靠山吃飯,憑辛苦賺錢。

  老帥說,如今的收穫,源於當初的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有一年,說好到我家幫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來了,一打聽,說去種香菇去了。採山核桃收入不低,難道種香菇會有更好的收益?”帥勝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經。

  地裡轉一轉,心裡就有了底。他發現,香菇的行情挺不錯,臨安的核桃每年就採一個多月,可以考慮發展副業。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培育香菇的基礎材料時,老帥眼睛亮了。

  “香菇培育除了專用的輔料外,還需要用到雜木屑,木屑要求密度高、不容易腐爛,這種特性跟核桃蒲殼不是很像嗎?”

  帥勝杭人勤快,心思細膩,他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核桃殼養香菇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的專家。

  “山核桃採收後的蒲殼管理,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臨安核桃多產量大,農戶常常將蒲殼隨手倒在村口、路旁、牆角甚至河道里,蒲殼含有大量生物鹼,很容易造成水汙染,嚴重影響環境。”

  周祖法,杭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20多年,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種植食用菌一直是他所在團隊的主攻方向。

  他說,山川村海拔500多米,周邊群山環繞,早晚溫差大,且蒲殼資源非常豐富,是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科研開發,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栽培模式採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採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並從幾十個品種裡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定,經測試營養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闢了新基地,大規模投入生產。基地以採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晝夜溫差大的優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裡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裡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裡撒了魚苗,要創業,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製了新的包裝盒,商標註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質的香菇。

  二

  海歸碩士回鄉種紅薯創業一季賺百萬 李建峰在晾晒粉條

  600畝的紅薯地一望無際,十幾位工人一字排開,在認真地給剛鑽出地面的紅薯苗追施營養有機肥……這是記者5月24日在沈丘縣紙店鎮小李莊村看到的景象,這片紅薯地的負責人,就是海歸碩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學生涯,李建峰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甚至是農業生產模式,都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因此回國以後的李建峰躊躇滿志,渴望將自己在外看到的、學到的運用到實踐當中。

  本來回國以後李建峰主要負責家裡服裝廠的管理工作,因為公司是在鄉鎮,所以平常接觸農村群眾的機會也比較多。“慢慢地我發現他們仍在延續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一家一小塊地,基本都在種植糧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產業鏈,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廣泛聯絡的市場經濟。”李建峰說,他通過與這些群眾的交流發現,其實大家都有強烈的致富願望,只是發展特色種植受市場行情制約有風險,村民們不敢冒險,同時又被土地制約,不能外出謀求其它發展,從而導致他們固守現有生活的情況。

  “我當時就覺得國外的大農場模式可以解決這種矛盾,有少數人把土地承包起來,不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機械耕作,節約成本和時間,還能將大多數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李建峰說,“後來我通過調查,發現在國內已經開始推廣和農場模式類似的‘土地流轉’,我覺得這種模式還要更好,因為農民不僅從土地上被解脫出來,還能按時獲得相應的土地租金,勤快點再外出打工,能拿兩份錢。”

  “建設紙店,服務三農”可不是一句空話,找到解決之道的李建峰立即著手開始準備土地流轉的相關事宜,成立了“東明農民合作社”,並考察合適的種植專案。

  他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紅薯製品將在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儘管人們正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來刺激紅薯的生產和澱粉加工,但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目前,不含明礬等任何新增劑的紅薯製品,以口感優美而深得消費者青睞。

  產品用途廣,原料價格低廉,加工開發增值空間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終將自己創業的專案鎖定在加工澱粉、粉條及相關食品上。

  李建峰通過當地政府瞭解到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隨即決定承包土地搞創業,並把專案選定在種紅薯,同時將產業鏈延伸至澱粉、粉條加工上。

  他從自己老家小李莊行政村流轉的1000畝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關手續,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

  流轉土地、建廠房、買裝置……李建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4年9月,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當年12月,600畝秋紅薯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0多斤。據李建峰介紹,一般秋紅薯產量要比春紅薯低,每畝6000多斤的產量已經是很好的了,這與他科學種植的理念是分不開的。“這批紅薯從育種到種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後期的採收,都有專攻紅薯種植的農業科研人員全程指導。”李建峰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

  不僅種田要科學,產業管理上的科學合理與統籌規劃,也是李建峰這位海歸碩士的一大法寶。“我們都擔心這紅薯過冬不好放,結果廠房建成和收紅薯時間正好對上,一點都不耽誤做粉條。”員工李朝方說。

  李建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6.5斤紅薯出一斤粉條的比例計算,這一季秋紅薯他獲利近百萬元。

  “等今年春紅薯下來利潤更可觀,畝產能達到8000多斤,到時候就可以讓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潤,吸引他們投身這個專案。”李建峰表示,“我們還要打造生產過程全公開的觀光農產品加工產業。到時,粉條加工生產全程對客戶開放,讓他們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畢業於天津大學,2005年~2012年先後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溫斯洛普大學留學,分別獲會計碩士學位和MBA學位。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