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銀行卡安不安全

  投資理財是指投資者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運用諸如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期貨、商品現貨、外匯、房地產、保險以及黃金等投資理財工具對個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管理和分配,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加速資產的增長。投資理財一詞,最早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我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

  你在盡情享用銀行卡帶來方便的同時,複製、盜刷等安全問題也如影隨形地伴隨在你身邊。種種跡象表明:當前盜刷銀行卡的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的盜取卡片、竊取密碼再盜刷銀行卡的手法已經顯得“陳舊”,一些犯罪分子把目光瞄向了POS***。你的銀行卡,安全嗎?

  “偷窺密碼”:已經過時了

  在許多ATM提款機上,都能見到“輸入密碼時請注意遮蓋”等安全提示。因為在傳統的作案手段裡,偷窺密碼是比較常見的行為。

  但事實上,隨著技術的進步,你的銀行卡密碼就算不被別人看見,卡也照樣能被複制和盜刷,而且無需“內奸”潛伏。

  5月13日,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就公佈了這樣一起案件,這次犯罪分子的手段更為直接―改裝***使其能夠竊取銀行卡的資訊和密碼,然後賣或租給商戶。消費者到使用著改裝***的商戶刷卡時,銀行卡資訊就被竊取並複製。警方抓獲的這個團伙,嫌疑人就有16名。他們非法竊取了1000多張銀行卡的資訊,盜刷了50餘名受害人共計290萬餘元。由於涉及到雲南、四川、河南、廣東、上海、江蘇等地,查實有一定困難,給消費者帶來的實際損失可能還遠遠不止於此。

  銀行卡資訊破譯:那都不是事兒

  除了盜刷,銀行卡資訊可被輕易破譯也是一大問題。一旦銀行卡在使用的某個重要環節出現問題,被盜刷幾乎成了必然。在昆明市發生的這起案件中,受害人正是利用了***的銷售漏洞:我國***的指定一級代理商有160多家,下面還有許多二級、三級代理商,加上生產廠家也不少,導致了市場較為混亂。犯罪嫌疑人於是利用這種亂象,將改裝過的***通過經銷商賣給商戶。“這家經銷商是掛靠在一家二級代理商下面的,以該代理商的名義與他人籤合同。”辦理此案的王警官說,經銷商對裝置被改裝過並不知情:“一般的***要三四千元,而他從犯罪嫌疑人那裡買來的***只要1000多元,出於利益驅動他並沒有對供貨商進行相應的審查。”

  “銀行卡給人的感覺太不安全了,所以我基本不用銀行卡。”30多歲的昆明市民王女士說。

  關鍵問題:損失該誰買單?

  遭遇了銀行卡克隆盜刷的消費者,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對此,雲南凌雲律師事務所主任李春光認為,銀行對儲戶的財產安全保障責任既是約定的義務也是法定的義務。銀行卡可以被輕易破譯,足以說明銀行方面的保障義務履行不足乃至嚴重缺失。就此引發的財產損害後果,銀行應向儲戶承擔足額賠償責任。

  雲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巍分析,在實際操作中,使用者如果對自己的卡和密碼盡到了保護義務,有不少判例是判銀行承擔全部或部分民事賠償責任的。

  “新形勢下,一些案件根本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防範的,除非他們徹底不用銀行卡。”王警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