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動機論文

  創業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一、大學生為什麼要創業

  很多大學生認為“創業”本身就是一種職業,在就業高峰,給自己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很多人還認為在今後的社會中,自主創業的人會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就業的主流,成為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的首選。自己認為實現自我價值是證明自己的最好途徑。一些自我意識很強的學生,不願意庸庸碌碌,選擇自主創業是為了通過這一途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單位由於制度的約束,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創業可以有一個空間來發揮,來實現自我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處於“經濟”的社會――經濟原因也是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環境中,工作待遇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自主創業可以給自己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比爾.蓋茨、張朝陽等人的名字在大學生中並不陌生,他們的創業經歷也為同學們津津樂道,希望自己有那麼一天也能象他們一樣成就一番事業,出人頭地。替別人打工不如為自己打工,大部分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都是抱著這種心態,認為自己的事業,做起來會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從而更容易成功。這種成功是屬於自己的。就算失敗,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會去怪別人,不會感到遺憾。還是自己做老闆好。特別是當金融危機到來之時,大量的畢業生湧向市場,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選擇創業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有的學生,他們的中學同學或是朋友早就中專畢業或是下海,事業已小有成就,而大學生的清高和嫉妒心理促使其產生創業的想法,為的是“我要過得比你好”。雖然這並不是壞事,但不能否認,在一些想創業的人中,確實有這種心態。對於一些大學生來說,時間上的自由可以說是他們最大的動力,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的。如果自己創業,時間的掌握上就比較自由。基於這個原因選擇創業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沒有事還要守在單位裡浪費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自己創了業,就算不睡覺也無怨無悔。

  二、創業的經濟學解釋

  創業是經濟人的理性選擇。美國的經濟學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寫道,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是如何選擇,又怎樣決定社會資源如何被利用。就業還是創業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選擇。創業選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行為,這種行為受到“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表現為“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中國人窮,窮則思變,窮則創業。所以中國的生存型創業者多,就是說中國多數創業者是為了掙錢吃飯,為了活得更滋潤而創業。但20多年來從農民到市民,從科研人員到公務員、海外留學生,一批批創業者無不在為個人財富的創造過程中為中國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穩定、體制的革新做出巨大的貢獻。

  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創業者多為機會型創業者,即瞅準了機會就開始創業。他們的家庭和社會富有,他們不是因為解決吃飯問題而創業,他們創業是為了抓住商業機會創造商業價值,進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對社會做出貢獻。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典型的機會型創業者。他捨棄在哈佛法學院的學業,就是因為他在商業實踐中發現了軟體產業存在巨大的商機。他及其團隊非凡的創造力及軟體產業的行業成長性,使他只經過20年的時間就創造了傳統經濟無法企及的巨大財富,進而蟬聯世界富豪榜冠軍。

  每個人都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如何有效地利用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最大化利用自身的社會網路資源。一般人們有兩種選擇:就業或創業。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H・Kright***認為,不確定性是建立企業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然對自己選擇的經濟行為進行預測並承擔風險。但由於資訊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原因,人們的預測往往有錯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那些不願意承擔風險者更傾向於做上班族,聽從老闆的調遣,拿穩定的薪水,沒有心理上的壓力和經濟上的風險;而那些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則選擇創辦自己的企業,以承擔風險去換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到底是替人打工,還是自己當老闆,創業的可能性應與收益預期相關,可用公式表現為:

  Pr***e***=f***r-w***

  其中,Pr***e***是指獨立創業的可能性;r表示獨自創辦企業可能獲得的收入;w表示從事現在工作獲得的報酬。

  可見,個人創業的可能性與r和w之間的差額呈正相關。兩者差額越大,創業的可能性就越大,創業動機在很大程度上由創業者對收益的預期和現在獲得的利益所決定。

  理性的創業者具有“經濟人”的本性:趨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創業是有風險的,理性的創業者在享受成功的預期時,也必須承擔創業可能的失敗風險。創業失敗,不僅對收入的預期化為泡影,而且原有的穩定收入也喪失殆盡。因此,客觀估計自己的創業能力、科學評價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通過市場調查獲得準確資料,切實考慮現在的利益,對創業選擇做出儘可能科學的經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是經濟人應有的理性態度。

  三、大學生創業的優劣勢分析

  大學生創業有以下優勢:

  第一,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著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第二,大學生在學校裡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知識,他們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業就是開辦高科技企業。技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創業從一開始就必定會走向高科技的領域,“用智力換資本”是大學生創業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風險投資家往往就因為看中了大學生所掌握的先進技術,而願意對其創業計劃進行資助。

  第三,現代大學生有創新精神。他們有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信心和慾望,而這種創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源泉,成為成功創業的精神基礎。

  第四,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好處在於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長經驗,以及學以致用;最大的誘人之處是通過成功創業,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大學生創業也存在劣勢:

  第一,由於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對於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大家以前創業,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態自然都是理想主義的。其實,成功的背後曾有過更多的失敗。看到成功,也看到失敗,這才是真正的市場,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年輕的創業者們變得更加理智。

  第二,急於求成、缺乏市場意識及商業管理經驗,是影響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書本知識,但終究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經營管理經驗。更由於大學生對市場、營銷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很難一下子勝任企業經理人的角色。

  第三,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個美妙想法與概念上。在大學生提交的相當一部分創業計劃書中,許多人還試圖用一個自認為很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投資。這樣的事以前在國外確實有過,但在今天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現在的投資人看重的是你的創業計劃真正的技術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複製的,以及市場贏利的潛力有多大。而對於這些,你必須有一整套細緻周密的可行性論證與實施計劃,決不是僅憑三言兩語就能讓人家掏錢的。

  第四,大學生的市場觀念較為淡薄。不少大學生很樂於向投資人大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很少涉及這些技術或產品究竟會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就算談到市場的話題,他們也多半隻會計劃花錢做做廣告而已,而對於諸如目標市場定位與營銷手段組合這些重要方面,則全然沒有概念。其實,真正能引起投資人興趣的並不一定是那些先進得不得了的東西,相反,對那些技術含量一般,但卻能切中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常常會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同時,創業者應該有非常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能強有力地證明贏利的可能性。

  四、大學生創業的政策

  國家對大學生創業實施全方位扶持政策,而且有充分的組織保證。2008年8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文,要求各地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為到基層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諮詢服務等“一條龍”服務,並配合有關部門對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實施免徵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政策,同時積極促成小額貸款擔保或貼息補貼政策的落實。大學生創業還有“中國大學生西部創業基金”的啟動。凡是有志於到西部創業的大學本科以上的應屆畢業生,憑創業計劃書,或到西部邊遠地區從事科、教、文、衛工作,都可向中國大學生西部創業基金會申請資助。此外,還有大學生創業教育試點專案***KAB***的啟動。據悉,該專案是團中央國際聯絡部、國際勞工組織等為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而專門開發的,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要物件、以選修課形式在大學開展,學生可獲得相應學分。

  總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無疑為大學生創業鋪就了一條“綠色通道”。從減免部分費用,到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諮詢服務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使大學生獲得了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援。加上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優惠政策供大學生創業,可以說,創業雖比就業下得決心要大很多,但這條道路卻比就業明朗許多。

  

  大學生創業淺議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關係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變被動就業為自主創業是大勢所趨,是大學畢業生就業新途徑。從社會基礎和教育基礎兩方面來看,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完全可能的。創業意識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創業的概念為廣大的同學瞭解和接受,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開始選擇創業這種新的就業方式。在校大學生在課餘開一家飾品店、經營一家學生餐廳、自辦一間個人工作室或在網上開店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

  然而,創業之路是艱辛而曲折的,成為真正的創業英雄不多,對於身在校園缺乏社會經驗和經費的學子來說,創業更是難上加難。就河南省鄭州市而言,大學生註冊的公司也並不多。

  一、大學生創業難之原因歸整

  大學生創業難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比較多,歸整主要如下:

  社會經驗不足是目前在校大學生創業最大的瓶頸。雖然現在的大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一定的知識面,然而大學生畢竟身處校園,不能很好的瞭解市場規律和法則,同時又欠缺實際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各種理財能力,在真正處理事務時顯得力不從心。

  其次,資金的缺乏是制約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本身大學生就沒有經濟基礎和經濟來源,其在集資方面又欠缺經驗,常常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

  第三,年輕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市場經驗等致命的弱點也制約著大學生自主創業。在校大學生創業還必須處理創業與學業之間的矛盾問題,如果學業都保證不了,還提什麼巨集偉的創業?

  第四,創業知識相對缺乏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應試教育下,我國高校只是在大學生畢業前突擊就業培訓,不過是臨“急”抱佛腳,指導一些應聘技巧等,大學生缺少自主創業的基礎,很少會想到自主創業。國內第一本大學生創業專著《大學生創業》主編汪歙萍認為,當前,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不夠,即使開設創業教育,也不全面、不繫統。

  相對於歐美比較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國的創業者肩上的負荷更重。整個社會處於轉型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完善,律師事務所在轉型改造,會計事務所在進行制度性的建設,融資和金融環境處在調整階段,讓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面對這麼複雜的社會問題,很不現實。除此之外,家長的反對也是阻礙在校大學生創業的一個因素。

  另外,有些人不適合創業。應該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分流,引導他們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那些在理論和學術上有天賦和造詣的學生就不適宜加入創業的洪流。暨南大學創業經濟研究與試驗中心負責人、教授張耀輝介紹說,根據他的觀察和創業實驗,約有30%的在校大學生具有創業的稟賦,經過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創業訓練,會有所發明創造,甚至擁有智慧財產權,再通過風險投資和社會保障機制的作用,就會完成知識的轉化,希望能通過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造就出一代年輕的知識富翁。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人不適合創業:一缺少職業意識的人,二優越感過強的人,三唯上是從只會說“是”的人,四偷懶的人,五片面和傲慢的人,六僵化死板的人,七感情用事的人,八“多嘴多舌”“固執己見”的人,九膽小怕事、毫無主見、樹葉掉下來怕砸破腦袋的人,十患得患失卻又容易自滿自足的人。當然,世上萬物,決非一成不變,社會學家認為,性格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個人完全可以在實踐中注意克服性格缺陷,戰勝性格弊端,改變性格型別,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

  二、大學生如何做好創業的功課

  成功創業需要很多因素,要想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要充分準備,做好這一功課,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加強創業教育,加強創業訓練和培訓。一般來說,大學一年級時,就應接受職業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開始瞭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專業背景,為今後選擇創業、確定職業目標奠定基礎。大二、大三時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對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深入瞭解,根據實踐中自我適應程度的反饋資訊,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職業取向,初步確定與自己能力相吻合的職業選擇。例如,要對個人的創業條件進行分析,準確定位,是“給別人打工”,還是定位在“給自己打工”。同時看自己是否具備未來的老闆氣質和心理素質,比如承擔風險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決策的能力和領導能力。

  創業前還應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準確掌握市場資訊,做好市場預測,建立經營思路,設計市場進入策略,對經營專案的投資、籌資、成本、收益等作出可信的測算,學會常用的財務管理知識。

  做好創業方向選擇。據瞭解,目前,很多應屆大學畢業生有自主創業的想法,但苦於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專案,很多畢業生不知如何將自己的所學和經濟效益聯絡在一起,如何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塊新的“自留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並創造出經濟價值。方向選擇失誤就註定創業的失敗。創業選擇原則是:這個方向不一定是最賺錢的,但是最適合我的。做到一不熟不如不做,二大型不如小型,三重工不如輕工,四用品不如食品,五“做”男不如“做”女,六“做”大人不如“做”孩子,七綜合不如專業。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多會經歷很多的挫折、失敗、痛苦甚至是絕望,這對大學生來說也未必是什麼壞事。這就需要在創業過程中,注重團隊建設,團隊合作與齊心協力是創業成功關鍵一環。另外,大學生自主創業,一定要明白:創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腳踏實地才能成功。

  三、大學生創業之處遇

  當前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業還存在爭議.年輕人有闖勁,點子多,思維活躍,大學裡人力資源也相對集中豐富。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創業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搭配組合。如純是理科生,則在財務、企劃、管理、文案等方面先天不足,而純文科生,則對事物的分析可能相對錶面化。這類同學表示,只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有好的專案,他們就願意試一試。另一些有“小富即安”思想的學生則認為,創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太累了,還不如找份工作來得輕鬆。

  我國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環境已經成熟,但機制還不成熟。且在校大學生不具備進入市場的經驗,創業之初理不清各種人事關係和產權關係。中國的風險投資體系也不完善,可享用的資源太少。不少創業者,當初都是憑著一腔熱情匆匆走上創業路的,一遇上艱辛與風險,便會束手無策。

  同時還應看到,我國目前支援大學生創業的法律環境還不太理想,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有:企業註冊登記的程式複雜、對以知識成果出資及有關年齡的限制不太合理、關於智慧財產權方面網路開店規定滯後、以及教育法勞動法規定有待完善等。

  近年來,高校多支援學生創業,復旦、交大、同濟等高校都設立了上千萬甚至上億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各校普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創業計劃大賽或科技創新活動。當然,對大學生創業,多數學校還是持一種支援但不鼓勵的態度,支援物件也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

  四、大學生創業前景展望

  長遠而言,大學生創業前景是很好的。從就業政策上來講,國家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很支援的,目前主要以減免一些行政費用為主,比如,國家工商總局規定,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1年內免交5種行政費用。其實,學生剛進入一個行業,更需要有關的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專家給予指導,比如行業協會可以指導學生需要辦哪些手續;進入了這個行業後,還需要業務上的指導,但是,現在幾乎沒有這樣的指導專家。

  目前大學生創業也存在著誤區,有的學生創業的目的不純,有急功近利的一面。楊致遠在最初發明Yahoo搜尋引擎時,並沒有想過通過它來賺錢,他的目的很單純――為當時亂七八糟的網路做點好事,直到最後他的網站人流量越來越多時,他才意識到Yahoo巨大的商業價值。這對我們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學生創業者如果能夠跨過這個誤區,對自身及市場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將會在創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然,大學生創業必需做好行業選擇,最好能夠將自己所學專業與創業專案相結合,與自己的興趣性格相適應。

  為努力促進大學生創業,有必要通過社會、政府、高校與大學生自身等群體的共同努力,努力培育有利於促進大學生創業的良好環境,通過加強創業培訓與創業指導等措施,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業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人格,出臺健全完善的支援政策,不斷促進大學生創業。根據現實狀況,當以大學生創業為立法主題,梳理現有法律,修改阻礙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條文,補充新的法律條文促進大學生創業,並根據情況設立大學生創業單行法律。同時,社會有必要形成有利於大學生創業的公眾輿論環境,形成利於創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