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

  新的經濟圈的崛起給電子商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大學生的創業者的心中蒸蒸日上,機遇與風險並存。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1

  1.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

  國內的電子商務現在處於大發展時期,很多人一擁而上,機會與風險並存。可以肯定的機會是現在的網民數量遠大於前,幾乎所有城市的有購買力的中年階層都已經參與進網路社會。據有關資料顯示,網際網路在中國發展到2009年時候,我國已經擁有網民3.84億,相比往年增長將近百分之三十,而且越來越多的手機使用者參與進網際網路活動中,手機網民的數量佔網民總量的三分之一,這種變化充分表明,現在網際網路已經方便快捷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近年來,網路生產總值也在不斷上升,在2010年,據數字顯示,中國網民的網路支出為5000億元,經濟學家預計未來三年內,網路收入還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可達數萬億元,雖然現在的這種發展已經足夠讓別人驚詫,但是和美國相比,我們的網路消費人群幾乎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年齡層次和消費層次也有巨大差異,這表明我們的網路發展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也表現出另外一方面,就是未來的網際網路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推進實踐的意見與建議

  政府方面

  在這裡我們參照美國模式,政府可以在銀行系統建設完善的情況下,規定銀行為一些想要創業的大學生建立個人信用檔案,適時提供小額貸款,這種小額貸款可以隨著學生信用指數的提高而逐漸加大,這樣就可以幫助剛走出校門的沒有資金支援的大學生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也可以從一方面滾動銀行的資金,實現資金流動,值得贊同的是,這種回饋式的小額貸款會促進社會的良性執行,進而解決更多的像就業問題這樣的社會問題。對於大學生而言,這種信用模式可以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使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信用素質。。

  創業所需要做的準備工作特別多,因為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系統工作。在當代中國,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出臺一些規定,鼓勵並扶持創業,我國的很多研究資料表明,我國的大學生在學校接受的職業指導遠遠不夠,並且也不全面,出了校門之後,政府也沒有創辦相應的組織幫助學生明確創業意識,我們應該彌補這方面的空白,鼓勵更多的學生自己創業。

  學校層面

  第一,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學校方面的要求是希望學校能夠合理的安排事業和學業之間的時間,緩解這兩者之間餓矛盾。給創業的學生更加自由的課業選擇度,在考試方面可以免考或者免修。在選擇課程的時候,放寬自由,讓創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課程以及對自己將來創業有幫助的課程等等。另外還應該進行創業知道,對那些有創業意願的學生,進行集體指導和幫助。

  社會角度

  學校可以加強與技術企業的合作,幫助企業解決關鍵的技術難題,推進企業與大學生之間的聯絡,尋找一些支援大學生創業的企業,積極合作,幫助大學生實現夢想。

  2

  衝鋒陷陣,到其他城市去拓展業務。

  "當然,南京的公司業務不能落下。"徐毅徵明確自己的依據地還是在南京,如果因為外出拓展業務而把南京公司的業務落下了,那麼就得失相當,輕重倒置。徐毅徵把自己遠在姑蘇的要好的大學同窗請進公司,成為合夥人,同時將優良的員工選拔為中層治理職員。所有部署好之後,2004年9月,徐毅徵來到了大上海!

  上海外灘的旖旎風情徐毅徵當時基本沒有時間和心境去欣賞,因為上海的IDC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同時大上海的人力和房租成本都比南京高多了。"我當時只帶了三個人:一個技術、一個客服、一個網管來到上海。"這四個"火槍手"開始在十里洋場打拼了。

  徐毅徵租了一個足夠四個人住的套房,還租了辦公室。"公司剛成立的時候,為了節儉成本咱們不能多招人,所以我也親自上陣--做技術、抓業務,時常忙到清晨一兩點,這時候我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一宿,還是比較辛勞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兩個月。"兩個月就實現了贏利,也證明了複製南京模式是行得通的。" 徐毅徵說。但新公司要真正進入良性執行並不容易,徐毅徵始終在上海呆到2005年9月,整整一年。

  讓團隊每個人都賺到錢 大學生資訊網

  顯然,上海灘的打拼讓徐毅徵也意識到了,如果每個市場都要他親自開闢,豈但不利於公司的擴張,而且自己也很辛苦。

  "於是我想到了採取另外一種方式去擴大。"徐毅徵說,那就是給予核心員工一定的股權,讓其到本地去開分公司。

  2006年,徐毅徵開始這種模式的實驗。北京分公司、福州分公司、一個專門針對低端IDC市場的公司***互易中國陸續成立。一年景立並經營三個分公司,這在以前是不敢設想的,但通過股權鼓勵的方法,徐毅徵做到了!

  "任正非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入,'如果我佔有的股權超過1%,那麼華為做不到今天這樣的範圍!'情理很簡略,一個你領有100%股份的公司假如天天掙1000元錢,那麼你也才賺1000元,而如果一個你擁有1%股權的公司一天能掙100萬元,那麼你一天卻能夠賺1萬元。" 徐毅徵說,人是最主要的,讓團隊的每個成員都賺到錢是很快活的事情。只有這樣員工才有歸屬感,公司也才幹做大。

  徐毅徵為了刺激中心員工,採用的分紅模式也十分赤裸裸:只有分公司進入連續贏利階段,那麼每到必定的時代***有可能是一個月也有可能是兩個月***,徐毅徵就在分公司里扣掉本錢後拿出賺取的利潤分紅。比方,北京分公司兩個月利潤有20萬,北京分公司的經理佔領10%的股份,按比例北京分公司的經理就能得到2萬元。徐毅徵告知記者,為什麼不是採取年度分紅或者兩三年當前再分紅的模式呢?"大家都是年青人,都有良多花費願望,盼望分成能儘快兌現"。這種分紅模式確切讓各個分公司的經理拼命想盡措施把利潤做上去。

  徐毅徵創業時期的元老,現在大多已經成為各個分公司的總經理,不少已經在南京買車、買房,每月獲得數萬元的分紅,他們擁有的財產比很多同齡人要豐富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