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讀後感優秀範文

  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奧的,是很玄的學問。通過閱讀《周易》,也對《周易》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易的讀後感,分享給大家!

  周易的讀後感

  以前只是聽說過《周易》,有人說它是用來算命的,也有的說計算機的發明緣於《周易》的思想,反正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奧的,是很玄的學問。最近聆聽了《周易》的精彩講解,感觸 頗深,也對《周易》有了初步的瞭解。

  《周易》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周易中哲學思想也尤能給人以啟迪,“滿招損,謙受益”、“禍福相因”、“過剛則折、以柔濟剛”等哲學思想讀後感想頗多,尤其是其中“禍福相因”辯證思維對我有很大啟發。

  想起我一朋友發生的事情,覺得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應常常思考這一道理,居安思危,困難的時候也要充滿希望。我有一友,住在一縣城,家庭條件很好,家有別墅、轎車,擁有嬌妻和可愛的兒子,工作條件很好,收入不錯。我友也好交往,有很多朋友,經常相聚,生活很有滋味。但我這個朋友也有弱點,就是平時經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常常喝醉,酒後還喜歡開車。我也常常告誡,但收效不大。

  去年年底,我友酒後駕車出事,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後賠償20 餘萬元才免去牢獄之災。事故後,我友常常自責,閉門不出。但經多位朋友勸導,人生之路很長,遇到挫折後還應振作,不能就此沉淪,我友才逐步走出這段灰暗日子,但此事帶來的影響可能一生中也很難忘懷。

  正如《周易》中體現的“禍福相因”思想,人在順境時要考慮今後還會面臨的困難,否則,“樂不思蜀”,真的遇到困境時可能就難以承受了。我友在平時就犯了這個錯誤,人活太好了,太順了,未能居安思危,結果呢,就出了這樣的事故,於已於人都是極大的創傷。我友在困境時,開始也灰心喪氣,此時也應理解《周易》的“禍福相因”的哲學思想,應對未來存有希望,切不可就此不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友在今後人生之路上能謹記教訓,也許會有更好的生活。

  《周易》的確是一本天書,深奧難懂,但領會其中做人做事的思想,會終生受益。用心學習,用心領會,從《周易》中尋找人生的道理,用《周易》的哲學思維指導生活和工作,人生之路也許會平坦許多。我在以後也將更多的學習《周易》,也希望更多的人瞭解《周易》。

  周易的讀後感

  《周易》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聽說過了,不過它比《論語》這些書要神祕得多,我還記得是從外公那裡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正是過年,淘氣的表弟不知道從哪裡翻出來了一本發黃而且還沒有封面的書,結果外公很寶貝地拿過這本書,不讓表弟玩。外公就說這是《易經》,然後叔伯們,姑丈們都說這本書很好因為年紀太小,記不太清楚,不過,《易經》是一本好書,我從小就知道。

  漸漸長大,還是沒有拜讀這本書,我心中有小小的疑問:這本書不是很有名嗎?怎麼都沒有怎麼看到同學看呢?

  大學後,專業的原因我正式有機會閱讀了這本書,而且知道《易經》也叫《周易》。

  才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辭、爻辭的書。簡單一點說,就是類似於看風水,算命的書。難怪外公會讀它我外公的業餘興趣是幫人家樓房看風水。

  不過,雖然是關於算卦的書,不過我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讀下去,因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於《周易》,我想,這本書不會那麼簡單,應該是一本充滿哲學的書。

  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專門用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也講述了怎麼處理自然與人,人與人的關係。在我看來,這其中不免包含著一些不科學的理論,但是在文化方面,還有在講述人與自然,人應該怎麼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覺得有它精妙之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執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在潛伏時期還不能發揮作用,必須堅定信念,隱忍待機,不可輕舉妄動;時機未到,如龍潛深淵,應藏鋒守拙,待機而動;龍飛到天上,是預示著天下萬民都會因此得到福澤;君子應該自強自立,終日努力不懈。當積極選擇之意,當退則退,當躍則躍,可上可下,躍就躍進九五之位,退則退往群眾之淵,才能夠沒有錯。

  這裡面,包含著高深的哲學意味。多少年來,這些話一直支援和鼓勵許多人為成功而努力。這些話教會我們,要有所作為,就要自強不息,有博大的胸懷,然後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懷著堅定的信念,等待時機成熟,最後勇敢,堅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斷,做錯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學道理還有很多,例如陰極必反,陽極必至說的是凡事不要太過,必須有分寸;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則告訴我們,既要注意天時,把握自然變化,更要注意人和,處理好人際關係,這是取得成功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國古代寓意極深的鉅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產生深刻的影響。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知識,哲學道理潛在書中。不過,僅僅是這麼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淺,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處事的道理。在休閒的時候,拿起《周易》,細細品讀,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周易的讀書筆記

  最近徜徉在《易經》的境界中,發現孔子對《易經》的貢獻太大,簡直大到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沒有孔子的引領和介入,我們是沒有辦法解讀這部天書的。沒有孔子的“十翼”作為翅膀,這部書便很難穿越歷史的時空而流傳下來。這裡只簡單講講“十翼”《繫辭傳》中孔子思想的閃光點。

  《十翼》是孔子關於易經的十篇文章,包括《象傳》《彖傳》《繫辭傳》各分上下,是六篇,還有《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篇,共十篇。《文言傳》是文飾“乾”、“坤”兩卦的,與其他卦爻無關,《序卦傳》是講解六十四卦順序排列原因的,非常值得研究,擬另撰文說明。《說卦傳》是推論八個原始卦象,所謂的經卦意義的,是孔子對於八個卦象的理解。《雜卦傳》則是講綜卦、錯卦原理的。這三篇文章都屬於專門的論述,只有《繫辭傳》是很分散的議論,有人說相當於《易經》通論,有一定道理,但似是而非,我認為還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解讀《易經》心得的總彙。

  《繫辭傳》是孔子讀《易》隨感錄

  《繫辭傳》上下篇各分十二章,孔穎達《易經正義》和朱熹《易經本義》的說法比較有道理,今依其說。上篇前七章都屬於總論,是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易經的。如開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對《易經》整體精神的理解和闡釋。大意說:天高而尊,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便確定了。低下和崇高的位置一旦依次顯現出來,事物高低貴賤就各居其位。天的動和地的靜有一定的規律,陽剛和陰柔的的性質便判然分明瞭。這是對《易經》產生根源的解釋,也是把自然和人類活動聯絡起來的理解。第二章開頭幾句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聖人設定八卦的卦象來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在卦象上設定言辭來說明吉凶,用陰爻和陽爻相互推移變動而產生變化。是對八卦產生以及運用的進一步解釋。

  《繫辭傳》下篇第二章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文字是闡釋八卦是如何產生的,是研究易經的開篇之語,被後世反覆引用,很多人耳熟能詳。如果全面考慮寫作易經文章或者通論的話,應該是《繫辭傳》的開頭語,不應該出現在下篇第二章。因此我曾經感覺《繫辭傳》是孔子讀《易》時隨筆所寫。弟子在傳述時不敢調動位置,保持原貌,因此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易經》中的“十翼”是孔子傳給弟子商瞿,以後代代相傳下來的。和《論語》不一樣,《論語》是弟子們集體編撰的,故弟子們有編輯思想在。“十翼”是弟子直接傳遞下來孔子的話,他們不敢隨便改動。因此,我說《繫辭傳》不是通論,而是孔子讀易經的隨感錄。

  舊瓶裝新酒—孔子寄寓思想的載體

  孔子曾說自己是“述而不作”,即自己是陳述傳承古代文化而不是創作,那麼就是說自己所作的文化工作都是有根據的,是經過古代歷史驗證過的。他筆削《春秋》,實際就是在魯國原有史書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所謂的“筆則筆削則削”,而對於《易》,他則採用不修改原文而是隨筆寫出自己感受以及意見的方式。或總論,或分說,藉助卦象爻辭等發表自己對於宇宙、天地、人類社會關係的看法,在原本枯燥的符號體系中注入了人類生活以及倫理等生動豐富的內容,使我們看到了人的身影。

  《繫辭傳》第八章基本是記載孔子對於一些個別爻辭的解釋,如:“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前面說“同人”卦的爻辭“先號啕而後笑”,孔子對這句爻辭解釋說,君子待人處事的道理,有時可以出行,有時可以安居,有時可以保持沉默,有時可以議論風發。二人同心合力,猶如利刃可以削鐵如泥,二人的意志理想相同,說出的話如同蘭草般芬芳馨香。強調同心協力的重要性。我們經常運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個成語,但不太注意這是孔子的話。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前面的話是“謙卦”九三的爻辭。這個爻辭應該是原來存在的,是早於孔子的語言,後面則是孔子對這句爻辭的解釋。其大意說:勤勞而不自誇,有功而不居功,不自以為有恩德,這是極其厚道的表現,把自己的功勞推讓給下級的做法。道德要高,禮節要謙卑。謙虛的意義,正是要用恭敬的態度來儲存自己的美德和功勞。孔子的解釋豐富了原來爻辭的內容,更加人性化,增加了我們閱讀的快感。

  在《繫辭傳》全文的最後,是這樣幾句話:“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翻譯過來就是:“將要叛變的人,他的言辭中有慚愧,心中有疑慮的人,他的話吱吱嗚嗚顯得枝蔓,君子說話簡明,焦躁激進的人話多,誣衊好人的話遊離而漫無邊際,失去操守變節的人言辭繞彎委曲。將非常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濃郁的人情味融入到對於《易經》卦爻辭的解釋中,這才是《易經》被重視和流傳下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