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是怎樣形成的

  乾旱指某一地區長期無雨或高溫少雨,使空氣及土壤的水分缺乏。而乾旱發生主要與偶發性或週期性的降水減少有關。乾旱是對人類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氣候災害之一,它具有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特點。為什麼會幹旱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乾旱形成的原因:

  1、與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直接關聯;

  2.與各大水系距離遠近有直接關聯;

  3.與地球地殼板塊滑移漂移有直接關聯;

  4.與天文潮汛有直接關聯;

  5.與地方植被覆蓋水平有直接關聯;

  6.與溫室效應有關

  乾旱的等級:

  1.無旱:正常或溼澇,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溼潤;

  2.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乾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

  3.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乾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4.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乾土層,植物萎蔫、葉片乾枯,果實脫落,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

  5.特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乾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乾旱的危害:

  1.乾旱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2.乾旱是危害農牧業生產的第一災害

  氣象條件影響作物的分佈、生長髮育、產量及品質的形成,而水分條件是決定農業發展型別的主要條件。乾旱由於其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後延影響大,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乾旱是我國主要畜牧氣象災害,主要表現在影響牧草、畜產品和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

  3.乾旱促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1.氣候暖幹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乾涸和斷流。由於乾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補給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發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導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區面積擴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2.乾旱導致草場植被退化。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和亞溼潤的生態脆弱地帶,氣候特點為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雨熱同季,降水主要發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區雨季雖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著很大的空間異質性,有十年九旱的特點。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和不合理的人為干擾活動,導致了植被嚴重退化,進入21世紀以後,連續幾年,乾旱有加重的趨勢,而且是春夏秋連旱,對脆弱生態系統非常不利。 3.氣候乾旱加劇土地荒漠化程序

  4.氣候暖幹化引發其他自然災害發生

  冬春季的乾旱易引發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自2000年以來,由於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導致北方地區氣候偏旱,林地地溫偏高,草地枯草期長,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災有增長的趨勢。

  乾旱的解決途徑:

  抗旱技術

  1. 灌溉設施的改善和灌溉機械的使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水量充沛,所出現的乾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資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設施的修建對於解決水稻乾旱是很有幫助的,而且有助於高產優質新品種在當地的採用。在修建灌溉設施的基礎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裝置能有效地解決水源相對豐富地區的水稻乾旱問題。

  2.推廣水稻旱作技術。水稻旱作是採用常規的水稻品種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為主,輔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層,滲漏少,需水量很小,整個生育期需水量僅為水種條件下的1/4,對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區發展水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3. 水稻節水栽培技術。在中國廣闊的水稻栽培地區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節水技術,主要包括下面幾種:①旱育稀植技術。旱育稀植技術是採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擴行減苗栽植,配套高產栽培的一項耕作技術。這種方法比傳統的栽培方式可節水1/2~1/3,省種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蓋技術。試驗表明,在覆膜溼潤栽培條件下,與常規淹水栽培相比,其節水率達78.3%,單產增加33.9%。該技術還處在試驗階段。③節水灌溉技術。根據水稻的需水規律來進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減少水的浪費。比較成熟的節水灌溉模式是“薄、淺、溼、晒”水稻種植模式。④保水劑或抗旱劑的使用。

  4. 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種植管理方式與小麥相似,耗水量僅水稻的1/5~1/3,灌水量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廣旱稻的種植是解決水稻乾旱的一個可能的途徑。培育本土旱稻品種和引進國外優良旱稻品種來替代部分地區水稻品種,有助於解決糧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問題。

  5. 通過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種。利用傳統育種和基因改良方法來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種。被廣泛種植的“威優35”和“汕優63”,在土壤條件相對較好的“望天田”,平均產量可以達到6000㎏/hm2。國際水稻研究所已經將分子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水稻耐旱品種的培育。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通過引進相對耐旱品種來緩解乾旱影響的情況,北宋時期福建引進越南品種占城稻***Champa***,因該品種耐旱耐瘠的特性,極大地減少了江淮兩浙地區的高旱農田因乾旱而導致的欠收。

  中國還缺乏具有普遍適用的耐旱水稻品種。由於缺乏對中國乾旱環境複雜性的全面認識和缺乏適當的水稻抗旱性標準評價體系,抗旱性育種程序相對較慢。

  尋找水源

  1.在乾枯的河床外彎最低點、沙丘的最低點處挖掘,可能尋找地下水。可以採用冷凝法獲得淡水。具體方法是地上挖一個直徑90釐米左右,深45釐米的坑。在坑裡的空氣和土壤迅速升溫,產生蒸汽。當水蒸氣達到飽和時,會在塑料布內面凝結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得到寶貴的水的這種方法,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沙漠地區,一晝夜至少可以得到500毫升以上的水。用這種方法還可以蒸餾過濾無法直接飲用的髒水。

  2.還可以根據動植物來尋找水源。大部分的動物都要定時飲水。食草動物不會遠離水源,它們通常在清晨和黃昏到固定的地方飲水,一般只要找到它們經常路過踏出的小徑,向地勢較低的地方尋找,就可以發現水源。發現昆蟲是一個很好的水源標誌。尤其是蜜蜂,它們離開蜂巢不會超過6.5公里,但它們沒有固定的活動時間規律。大部分種類的蒼蠅活動範圍都不會超過離水源100米的範圍,如果發現蒼蠅,有水的地方就在你附近。

 

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