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龍龜

  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加拉帕戈斯象龜

  加拉帕戈斯象龜***學名:Chelonoidis galapagoensis***是體型最大的陸龜,共有9種,背甲隆起高,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植食性,吃仙人掌和水果,鳳梨,水蕨,葉子和草。可以生活在較乾旱的環境中。也是行動非常緩慢的動物,每小時只能移動260米。僅分佈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9個小島上。

  形態特徵

  加拉帕戈斯象龜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體長1.2 米,成年象龜雄性比雌性大,成年雄性體重約272-320千克,而雌性136-180千克。壽命估計可達200歲。頭大,頸長。背甲中央高隆,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9片,前後緣略呈鋸齒狀,微向上翹起;頸盾1片;臀盾單片,較大。四肢粗壯,柱狀。背甲、四肢和頭尾土黃色至青黑色,有的個體椎盾和肋盾均有不規則黑斑,面板鬆皺。加拉帕戈斯象龜有一個大而沉重的骨質的褐色背甲殼。殼板對骨架結構中的肋骨進行剛性的保護是不可或缺的。陸龜外殼上的圖案保持著一個盾***殼段***的特點,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層磨損的程度不一,但對每年的增長帶來確定年齡並非適用。但背殼對可以撤回的龜的頭,頸和前肢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腿大而粗短,具乾燥鱗屑和硬鱗。前腿有五個爪子,後腿四個。加拉帕戈斯象龜兩性異形,最明顯的雌雄兩性在外殼馬背型的種群中,雄龜有更多的角度和更高的前開口,讓其揹負著一個更加極端的外觀。所有亞種的雄龜一般有較長的尾巴,殼尾的凹增厚邊較短,以便交配。

  由於加拉帕戈斯群島中不同島上的生態環境有明顯的差異,故不同亞種的象龜形態都不同,表現出不同型別的甲殼的形狀。其背甲殼展現出形態的範圍分“馬背”***表示向上拱殼,前緣類似馬鞍***、 “圓頂”***表示一個圓形的凸表面,類似圓頂***。也有介於馬鞍或圓頂二者之間的中間型。較大的島嶼,在海拔800米的高度,在聖克魯斯島潮溼高地附近的地面有豐富的植被。原產於這些環境中的陸龜,往往圓頂殼較大,脖子和四肢較短。馬鞍型背殼的陸龜來自於海拔不到500米的小島嶼,棲息地較乾燥,食物和其他資源有限。

  棲息環境

  馬背甲殼結構的加拉帕戈斯象龜,生活在生長有高大植被的地區,如加拉帕戈斯群島仙人掌,仙人球生長的乾旱環境。較大的加拉帕戈斯象龜能更好的適應高海拔地區,因為它們可以抵抗稍涼的氣候和多雲霧的氣候。一般生活在較大和較潮溼的島嶼和低海拔地區。加拉帕戈斯象龜會在雨季和旱季,從草原至海拔高達600米的地區之間進行季節性遷移。相同的遷移路線已被許多代龜建立成林間通道,被定義稱為“龜公路”。在那些多雨的島嶼,背殼圓頂的龜更合群,經常發現大群,馬鞍型龜在其領地相對孤立獨處。

  生活習性

  加拉帕戈斯象龜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因此,天亮後要吸收太陽的熱量,每天要晒1-2小時,一天覓食要用8-9個小時,大多在清晨活動和行走,傍晚休息。具觀察該物種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時0.3公里。它們有時休息的方式是在雨水形成的泥漿坑中打滾,這可能是在涼爽的夜晚,保護身體免受蚊子和蜱等寄生蟲的叮咬。寄生蟲在鬆散的土壤塵浴中也可被消滅。加拉帕戈斯象龜是食草動物,飲食包括仙人掌,草,樹葉,苔蘚,地衣和漿果。有記錄在案也食用番石榴,水蕨類植物,鳳梨科鐵蘭,每天進食平均32-36公斤,但低效的消化系統使營養吸收很有限。它們體內的水份吸取主要來自露水和植物汁液,特別是仙人掌植物。加拉帕戈斯象龜可以長時間不飲水,如果在剝奪所有的食物和水時,仍然能堅持生存18個月。在口渴時,它們會非常快的喝大量的水,儲存在其膀胱或脖子上的“心包”上,這兩個地方是該物種蓄存的水源。乾旱的島嶼,龜會舔食巨石上清晨的露水,因為多代巨龜重複舔食的動作,已在這些岩石上形成半圈形的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