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雪花需要什麼條件

  雪花形狀的多種多樣,則與它形成時的水汽條件有密切的關係,那麼你對雪花的形成原因瞭解多少呢?一起和小編來看看雪花是怎麼形成的吧!

  雪花的形成

  雪花是由小冰晶增大變來的,而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的為最多,因而形成雪花多是六角形的。雪花形狀的多種多樣,則與它形成時的水汽條件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六角形片狀冰晶來說,由於它面上、邊上和角上的彎曲程度不同,相應地具有不同的飽和水汽壓,其中角上的飽和水汽壓最大,邊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實有水汽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冰晶的面、邊、角上的飽和水汽壓不同,其凝華增長的情況也不相同。如果雲中水汽不太豐富,實有水汽壓僅大於平面的飽和水汽壓,水汽只在面上凝華,這時形成的是柱狀雪花;如果水汽稍多,實有水汽壓大於邊上的飽和水汽壓,水汽在邊上和麵上都會發生凝華,由於凝華的速度還與彎曲程度有關,彎曲程度大的地方凝華較快,所以在冰晶邊上凝華比面上快,這時多形成片狀雪花;如果雲中水汽非常豐富,實有水汽壓大於角上的飽和水汽壓,這樣在面上、邊上、角上都有水汽凝華,但尖角處位置突出,水汽供應最充分,凝華增長得最快,所以多形成枝狀或星狀雪花。 再加上冰晶不停地運動,它所處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也不斷變化,這樣就得冰晶各種部分增長的速度不一致,形成多種多樣的雪花。

  雪花的形成條件

  水汽想要結晶,形成降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水汽飽和。空氣在某一個溫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飽和水汽量。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飽和的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裡就有多餘的水汽變成水滴或冰晶。因為冰面飽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長所要求的水汽飽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說,水滴必須在相對溼度***相對溼度是指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空氣的飽和水汽壓的比值***不小於100%時才能增長;而冰晶呢,往往相對溼度不足100%時也能增長。例如,空氣溫度為-20℃時,相對溼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長了。氣溫越低,冰晶增長所需要的溼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溫環境裡,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 另一個條件是空氣裡必須有凝結核。有人做過試驗,如果沒有凝結核,空氣裡的水汽,過飽和到相對溼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這樣大的過飽和現象在自然大氣裡是不會存在的。所以沒有凝結核的話,我們地球上就很難能見到雨雪。凝結核是一些懸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體微粒。最理想的凝結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強的物質微粒。比如說海鹽、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學物質的微粒。所以我們有時才會見到天空中有云,卻不見降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採用人工降雪。

  雪花是一種美麗的結晶體,它在飄落過程中成團攀聯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單個雪花的大小通常在 0.05——4.6毫米之間。雪花很輕,單個重量只有0.2——0.5克。無論雪花怎樣輕小,怎樣奇妙萬千,它 的結晶體都是有規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說法。雪花多麼美麗而輕 盈呀!我越來越喜歡雪花了,如果能夠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皚皚,綠樹披銀裝,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趣事。

  雪花的醫學應用

  《醫藥養生保健報》 冬季,大雪紛飛,蒼茫無際。人們在觀賞玉樹瓊花之時,往往忽視了雪的作用。 雪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本草綱目》早有記載,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間有用雪水治療火燙傷、凍 傷的單方。 經常用雪水洗澡,不僅能增強面板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小疾病,而且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體質。如果長 期飲用潔淨的雪水,可益壽延年。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長壽老人長壽的”祕訣”之一。

  因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數量要少1/4。重水能嚴重地抑 制生物的生命過程。有人作過試驗,魚類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會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條件 是大氣中要有“凝結核”存在,而大氣中的塵埃、煤粒、礦物質等固體雜質則是最理想的凝結核。如果空 氣中水汽、溫度等氣象要素到一定條件時,水汽就會在這些凝結核周圍凝結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 清洗空氣中的汙染物質。故每當一次大雪過後空氣就顯得格外清新。 據測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為0.05-0.10克。所以,地面積雪對音波的反射率極低,能吸收大量音 波,能為減少噪音作出貢獻。

  雪崩的危害

  雪崩的破壞力十分強大,這主要和它的速度有關。高速運動的物體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力。一顆子彈,當你用手拿著它碰到人體時,一點也看不出它有什麼危險。但是當它從槍筒裡高速飛射出來時,能夠把人置於死地。飛機最怕在空中與小鳥相撞,那是因為高速飛行的飛機常常會被小鳥撞破前艙的玻璃。

  雪崩的衝擊力量是非常驚人的。運動速度大的雪崩,能使每平方米的被打物體表面,承受40~50噸的力量。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哪些物體,能夠經受得住這樣巨大的衝擊力。即使是鬱鬱蔥蔥的森林,遇到高速運動的大雪崩,也會象理髮推子推過我們的頭頂一樣,一掃而光。

  雪崩造成災害的另一個原因是雪崩引起的氣浪。雪崩體在高速運動過程中,能夠引起空氣劇烈的振盪,在雪崩龍頭前方造成強大的氣浪。這種氣浪有些類似於***爆炸時的衝擊波,力量是很大的。祕魯1970年的大雪崩所引起的氣浪,把地面上的岩石碎屑捲揚起來,竟使附近地方下了一場稀奇的“石雨”。在陡巖或者河谷急轉彎的地方,雪崩體很可能被阻停留下來。而雪崩氣浪卻很難停止,它會繼續沿著雪崩運動的方向爬山越嶺。因此,雪崩氣浪的作用範圍要比雪崩體大得多。雪崩氣浪也能摧毀森林、房屋和其他工程設施。它越過交通線路時,甚至能傾覆車輛。人遇到它,即使刮不走,也會被它窒息而死。

  雪崩同戰爭一樣,帶給人們的都是無窮的災難,它們之間好似有不解之緣。歷史上有很多與雪崩有關的戰爭。古代非洲北部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強國,叫迦太基帝國。後來,這個帝國由於利害衝突,與地中海北岸的羅馬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馬奉命遠征羅馬帝國,他統率步兵三萬八千,騎兵八千和大象三十七頭,繞道西班牙和法國,在10月底翻越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因為漢尼拔馬缺乏積雪和雪崩的起碼常識,他的部隊在阿爾卑斯山上被雪崩打得暈頭轉向,損失慘重,共犧牲兵士一萬八千名,戰馬二千匹,有幾頭非洲大象也葬身在雪海之中。

  到了近代,法國皇帝拿破崙準備侵略義大利,中間隔著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拿破崙比漢尼拔要高明得多,他先派出探子到山上去偵察。探子回來戰戰兢兢地說,“也許可能通過,但是……”。拿跛侖立即阻止探子說下去:“只要可能,便沒有但是,馬上向義大利進發!”1796年,拿破崙親自率領軍隊四萬,排成三十公里的長蛇隊形,浩浩蕩蕩,從西北向東南橫越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儘管拿破崙事先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阿爾卑斯山的雪崩,還是掩埋掉他的兵士近千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和奧地利在阿爾卑斯山的特羅爾地區打仗,雙方死於雪崩的人數不少於四萬。雙方經常有意用大炮轟擊積雪的山坡,製造人工雪崩來殺傷敵人。後來有個奧地利軍官在回憶錄裡感嘆地說,“冬天的阿爾卑斯山,是比義大利軍隊更危險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