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如何預防

  糖尿病神經病變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所以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應該如何做好預防措施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預防措施

  1、避免受傷。

  病程較長的患者,都有或多或少感覺功能的減退。這時侯千萬要注意不要讓自己面板受傷。比如洗腳時水不要太熱,冬天注意保暖,每天都要檢查自己全身的面板,特別是四肢,如果有破損趕快處理等等,從細節著手,就能有效的防止糖尿病足。

  2、控制三高症狀。

  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關鍵在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到正常範圍。

  3、合理飲食。

  營養均衡、全面,是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礎。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因為飲食不規律不科學而導致中柢神經和周圍神經發生病變,所以,嚴格的血糖控制,合理科學的飲食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營養均衡指除了日常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必不可少之外,還包括鈣、磷、鉀、鈉、鎂等礦物質:一些微量元素如鐵、碘、鋅、硒、銅、氟、鉻等;一些水溶性維生素B1、B2、B6、B12、維生素C、泛酸、葉酸、煙酸、膽鹼等以及脂溶性維生素A、D、E及膳食纖維等。

  4、藥物治療。

  一些患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會有涼、麻、痛等感覺,如果疼痛難忍,千萬不要自行服藥,一定要上正規院,聽取醫生的意見。以免錯服。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方法

  1、飲食治療。

  適當節制飲食可減輕β細胞負擔,對於年長、體胖而無症狀或少症狀的輕型病例,尤其是血漿胰島素空腹時及餐後不低者,往往為治療本病的主要療法。對於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藥物治療外,更宜嚴格控制飲食。飲食中必須含有足夠營養料及適當的糖、蛋白質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2、運動鍛鍊。

  參加適當的文娛活動、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可促進糖的利用、減輕胰島負擔,為本病有效療法之一。除非病人有酮症酸中毒、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血管病等併發症,否則糖尿病患者不必過多休息。對Ⅱ型肥胖病人,尤宜鼓勵運動與適當體力勞動。但須避免過度疲勞和神經緊張的體育比賽,以免興奮交感神經及胰島α細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異生,導致血糖升高。

  經醫師鑑定,可以進行運動鍛鍊的患者每週至少鍛鍊5~6次,每次約半小時左右,鍛鍊時合適的心率每分鐘約為170減去年齡的餘數。鍛鍊後應有舒暢的感覺。

  3、藥物治療。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近年來有迅速的發展,從原有磺醯脲類***sulfonylurea***及雙胍類***biguanide***外,已有第3類α-葡糖苷酶抑制劑***α- glucosidase inhibitor***供臨床應用,第4類胰島素增敏劑***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將引入國內。至於第5類胰升糖素抑制劑***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和第6類糖異生作用抑制劑***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則尚在實驗和小量臨床試用階段,本節從略。

  在上述抗糖尿病藥物中,磺醯脲類藥系降糖藥,可以引起低血糖反應,而雙胍類和α-葡糖苷酶抑制劑則不引起低血糖反應,被稱為抗高血糖藥物。

  4、胰島素。

  根據來源和化學結構的不同,胰島素可分為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人胰島素如諾和靈系列,胰島素類似物如門冬胰島素、門冬胰島素30、地特胰島素注射液。

  按作用時間的特點可分為:速效胰島素類似物、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包括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和預混胰島素***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常見速效胰島素類似物如門冬胰島素,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地特胰島素。臨床試驗證明,胰島素類似物在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和減少低血糖發生的危險性方面優於人胰島素。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飲食要點

  1、粗雜糧。

  如莜麥面、蕎麥麵、熱麥片、玉米麵含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B和食用纖維。它們有延緩血糖升高的作用。

  2、豆製品。

  這類食品除富含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之外,在豆油中還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既能降低血膽固醇,又能降低血甘油三脂,所含的谷固醇也有降脂作用。

  3、蔬菜。

  新鮮的富含纖維的蔬菜,能有效延緩餐後血糖的升高。

  4、忌含糖食品。

  白糖、紅糖、冰糖、葡萄糖、麥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甜飲料、果醬、冰淇淋、甜餅乾、蛋糕、甜麵包及糖制糕點等。

  5、忌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

  牛油、羊油、豬油、黃油、奶油、肥肉等。

  6、限制食用膽固醇食物。

  一般主張膽固醇的限量為每日低於300毫克。故應禁食或少食肥肉和動物內臟,如心、肝、腎、腦等。

  7、少吃或不吃水果。

  吃水果時,要以含糖量低為選擇原則。計算其熱能換算成主食,減少或扣除主食的量,以保持總熱量不變。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