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患口腔潰瘍是怎麼回事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發疼痛,一般一至兩個星期可以自愈。口腔潰瘍誘因可能是區域性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潰瘍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口腔潰瘍的病因

  消化系統疾病***15%***:

  患系統性疾病的患者易發生口腔潰瘍,主要是通過影響免疫系統而致病。口腔潰瘍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侷限性腸炎、肝炎等有關。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潰瘍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脹、腹瀉或便祕等情況。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潰瘍。

  營養因素***25%***:

  如缺乏微量元素鋅、鐵,缺乏葉酸、維生素B12以及營養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複發性口腔潰瘍發病的可能性。

  感染因素***13%***:

  有人提出鏈球菌和幾種病毒在複發性口腔潰瘍發病中起病原的作用。

  遺傳因素***10%***:

  如父母雙方均患有複發性口腔潰瘍時,其子女約有80—90%患病,若雙親之一患此病時,其子女約有50—60%患病。

  口腔潰瘍的症狀

  1.輕型口瘡:好發於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數目不等,散在分佈,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復發史,愈後不留瘢痕。

  2.皰疹樣口瘡:潰瘍小且數目可多達20個以上,分佈較廣泛,無成簇及融合現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頭痛,低熱等全身症狀,愈後不留瘢痕。

  3.腺周口瘡:好發於脣內側及口角區粘膜,潰瘍多單個發生,且大而深,呈“彈坑”狀,邊緣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長,愈後可留下瘢痕。

  4.白塞綜合徵:若已出現口,眼及生殖器,面板損害時,則應結合其他系統損害分析並進行診斷。

  口腔潰瘍的檢查

  單純性口腔潰瘍,口腔視診即可;如口腔潰瘍病程長或為其他疾病的伴隨症狀,則還應檢查原發疾病。若為非特異性炎症,初期出現嚴重的血管及炎性反應,形成潰瘍後,其表面有纖維素性假膜覆蓋,下方有少量壞死組織,固有層有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膠原纖維可水腫,玻璃樣變或斷裂消失,腺周口瘡的病變與以上基本變化相同,但範圍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壞,腺管擴張,上皮增生。

  該病好發於20~45歲間的女性,男女之比約為2∶3,據有關資料統計,發病率不底於10%,多發生於口腔粘膜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區域,如脣內側,舌尖,舌緣,舌腹,頰,軟顎,前庭溝等處粘膜。

  口腔潰瘍的診斷

  首先以潰瘍癒合時間來區分,良性口腔潰瘍一般數天至數週可以癒合,而惡性口腔潰瘍則呈進行性發展,數月甚至年餘不癒合;

  其次可以形態區分,良性口腔潰瘍一般形態比較規則,圓,橢圓或呈線條形,邊緣整齊,清楚,與周圍組織分界清,凹陷的基底部較平滑,摸上去柔軟,疼痛明顯,而惡性口腔潰瘍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隆起呈凹凸不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呈顆粒狀,觸之質硬韌,明顯區別於正常粘膜,潰瘍疼痛反而不甚明顯;

  第三可以病程規律區分,良性口腔潰瘍常常反覆發生,有自限性,惡性口腔潰瘍卻無復發史,一旦發病,就遲遲不癒合;

  第四可以全身情況區別,良性口腔潰瘍全身症狀少見,頸部淋巴結不腫大或雖腫大但不硬不粘連,惡性口腔潰瘍則相反,有的甚至有惡病質,最後可根據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作出判斷,良性口腔潰瘍一般用消炎防腐類藥物後效果明顯,癒合加快,而惡性口腔潰瘍則常常對藥物“不理不睬”,療效不明顯。

  口腔潰瘍的預防

  日常預防

  口腔潰瘍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身體素質有關,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發生可能性不大,但如果避免誘發因素,仍可降低發生率。

  具體措施是:

  1、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區域性刺激。

  2、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避免遇事著急。

  3、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4、注意生活規律性和營養均衡性,養成一定排便習慣,防止便祕。

  健康教育

  1、每次進食後,可用食鹽水或生理鹽水漱口,也可用藥物漱口液,防止因食物殘渣加重繼發感染。

  2、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非常關鍵。平時多吃水果、蔬菜補充豐富的維生素。

  3、適量補充維生素A、B。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菸、少喝酒、少食辛辣食物和過冷過熱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