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應該如何減肥並如何針對不同肥胖治療呢

  肥胖對一個人來說十分的難受,吃不好睡不好,那應該如何減肥及如何治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如何減肥等其他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一、合理飲食

  減肥:控制主食和限制甜食

  如原來食量較大,主食可採用遞減法,一日三餐減去50克。逐步將主食控制在250~300克左右,主糧如麥、米和一些雜糧可選用,但食量必須嚴格限制,養成吃七八分飽的習慣。

  對含澱粉過多和極甜的食物如甜薯、馬鈴薯、藕粉、果醬、蜂蜜、糖果、蜜餞、麥乳精、果汁甜食,儘量少吃或不吃。對一些含脂肪過多的食物,如花生、核桃、芝麻以及各種動物油,奶油和油炸的食物也應加以節制。副食品可採用瘦肉、魚、蛋、黃豆製品和含糖分較少的蔬菜、水果等。

  食纖維減肥

  纖維能阻礙食物的吸收,纖維在胃內吸水膨脹,可形成較大的體積,使人產生飽腹感,有助於減少食量,對控制體重有一定作用。人吃含纖維多的食物就能在一定時間內很好的進行消化吸收而後將廢物排洩。

  飲食中食纖維多的人,咀嚼的次數也多,因此進餐速度減慢,結果使小腸能夠慢慢地吸收營養、血糖值難以上升。由於食物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若大量食用,則便祕也自然減少,大腸癌的發病率也會下降。所以肥胖者還是多食些纖維為好。

  二、不同型別肥胖用不同治療方法

  1、氣虛型肥胖用黃芪

  古人有云:"其人肥白,多屬氣虛"。這是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虛則推動血液迴圈的動力弱,血液無法充分上達到臉部,所以這類肥胖者的外型特徵是白胖。而且,由於血行遲緩,還常常伴隨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等不適感。觀其舌,大多表現為舌體胖大、淡紅、邊緣有齒痕。

  氣虛型肥胖者減肥要從補氣入手,而黃芪是首選。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肝、脾、肺、腎經,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託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黃芪藥性非常溫和,尤其長於補脾胃中氣。可以每天用黃芪30 克左右,水煎後代茶飲;或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用來燒飯或熬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可以在燒雞、鴨或肉的時候,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氣陰的作用。另外,氣虛型肥胖者適合做一些柔緩的運動,避免強度過大,耗損元氣。散步、慢跑及舞蹈等都是十分適合氣虛肥胖者的運動方法。

  2、陽虛型肥胖用肉桂

  脂肪有類似棉被的保溫效果,當自身能量不足、陽氣不足時,身體會多存留些脂肪,以保護弱小的陽氣。陽氣越虛,脂肪堆積得就越多,正如俗語所說,"十個胖子九個虛"。這些胖人看似壯實,實則外強中乾。陽虛嚴重的甚至還容易怕冷,吃了涼的就腹瀉。

  這類肥胖者的調理可選肉桂。肉桂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之功效,可改善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上火下寒等症。肉桂非常適合和牛肉搭配,牛肉也是溫性的,可補益脾胃,改善脾胃虛寒、怕冷、易腹瀉等症狀。平時也可以用肉桂煮粥、泡茶。飲食上要少吃生冷、寒涼之品,夏天莫貪食冷飲,包括涼茶、龜苓膏、西瓜等寒涼性的水果。運動宜選擇快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以及一些簡單的吐納方法,以增加運化功能。

  3、痰溼型肥胖用豆苓祛溼湯

  痰溼體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體質型別。痰溼體質的人多數容易發胖,身體比較沉重,總喜歡坐著不動,飯後老是犯困。痰溼型肥胖者通常不喜歡喝水,否則容易面部虛胖、手腳浮腫。因此,健脾祛溼是關鍵。

  經典名方《豆苓祛溼湯》是專門針對體內溼氣重的人群設計的一款藥膳方,每一味藥材都是精挑細選的道地藥材,獨立小包裝,計量更精準,方中含冬瓜皮30g,熟薏仁30,赤小豆18g,土茯苓18g,白扁豆15g,整體清熱利溼,益胃補虛為主。

  ✦赤小豆、薏仁:利水滲溼,減肥、消腫、益氣健脾

  ✦芡實: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溼止帶的功能

  ✦冬瓜皮:性味涼,甘,補益脾胃,清熱生津

  ✦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溼

  ✦土茯苓:治脾虛失眠、除溼洩濁

  功效:清熱利溼,益胃補虛;主治:肥胖、代謝綜合徵;

  適用人群:適合有溼熱內蘊,口苦口粘,陰下潮溼,夜半多汗,納食不馨等症狀的患者。男女均可服用此方,中青年男性肥胖多用。

  使用方法:直接煎煮藥飲用或者煲雞湯、排骨湯等。

  4、溼熱型肥胖用決明子

  溼就好比身體內的"死水",與痰結合,就成了痰溼;與熱結合,就成了溼熱。溼熱型肥胖大多表現為面部油光、長痘、眼睛紅赤、舌質偏紅、舌苔黃膩、大便乾燥或溏洩。

  溼熱體質者要注意疏肝利膽,清熱祛溼。決明子味苦、甘,性涼,具有清肝火、祛風溼、益腎明目等功效。用炒過的決明子泡茶,不僅清溼熱,還能避免通便作用過強而可能導致的腹瀉。平時宜常吃綠豆、冬瓜、蓮子、薏米等清熱祛溼的食物,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三、肥胖的原因

  1、飲食過量:飲食過量,身體無法消化吸收,產生剩餘物,過量食物需要消化器官全力運轉,血液長時間集中在消化器官,排洩器官處於休眠狀態,剩餘物不斷増加變成廢棄物,造成血液汙染,血管變硬,變細,形成高血壓。

  2、壓力:壓力,血管收縮,血壓、血糖上升,阻礙血液迴圈,血管雜質沉積,血液中的糖分、膽固醇、尿酸、纖維蛋白就會増加到血液中,引發高血壓、腦梗、心梗等疾病。

  3、寒症:中醫經典名著《傷寒論》就是論述因寒致病的學說。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減退30%;反之,體溫上升1度,免疫力會増強5-6 倍。身體變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流動受阻,血液中的汙垢發生沉澱,還會使血液中的脂肪、糖、廢棄物無法燃燒,從而引發肥胖症,體內的血液、水和氣的滯留是形成體寒的重要原因。小腹的冰冷是生命力低下的標誌***人體70%的免疫細胞都存在腸道內***。

  4、水分攝取過量:過量的水分存在體內,會使身體變冷,引發身體各種疼症。如:頭痛、腹痛、腰痛、肩膀痠痛等。過量的水分,會使體溫下降,免疫力衰退,排洩機能出現問題,水分越積越多,身體無法抵抗疾病的侵襲。

  5、運動不足:缺乏運動會導致肌肉衰退、萎縮,體內產生熱量減少,血液裡的廢棄物無法燃燒,血液造成汙染,細胞新陳代謝下降。肌肉是通過消耗血液糖分來產生熱量的。肌肉衰退、糖分不能充分消耗而滯留在血液裡,引發糖尿病的機率會大大增加。肌肉是人體最大的發熱器官,運動是驅除體內寒氣非常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