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吃飯用筷子

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都不同,食用餐具也不同,國外流行的刀叉和中國傳統的筷子,筷子在中國又代表什麼呢?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

  從形式而言,筷子可長可短,可粗可細;就材料質地來說,筷子可以是金銀象牙,可以是毛竹樹枝,甚至可以是塑料鋼鐵,五花八門,千變萬化.

  筷子的使用方法,應該是一根為動筷,一根為固定筷.如易之”陰陽”,如太極的運化.在動靜之間,在嘴的開合之間,完成了食物從攫取到吞食的一整套過程.簡捷,快速.

  一個”夾”的動作演化成”挑”、”卷”、”插”...等一系列抑揚頓挫的表演,在手舞足蹈的飛揚之間,中國人的餐桌因筷子的介入而變得神采靈動了.

  中國人最基礎最原始的哲學體系其實只有陰陽,而一切文化的源頭說到底也只有陰陽,而筷子似乎是最好的明示.從計算機的發明,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似乎都在受著同一種圖騰,同一種哲學的啟示.而這就是八卦圖騰、太極圖騰,周易的陰陽五行學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一種虛化的文化,是一種不太注重形式,不太關注結果的文化.他強調的是一種盡興而來,興盡而歸的心境,至於有沒有見到預期想見的人和事,是不太會有多大差異的.中國文人可以在半道因興盡而從探望友人的路上返回家中睡大覺,就是一種最好的例子.

  筷子是一種虛設的存在,其實中國人心中根本沒有筷子的概念,也沒有吃的概念.所以滿漢全席只有在中國才會有的,吃窩窩頭、啃樹皮、吃草根、走二萬五千裡也只有中國人能夠完成.筷子可以沒有,吃飯仍可照舊,不在乎有沒有手中的兩根小棍子,只是享受生命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一個插曲,至於能不能吃飽、能不能吃好那是插曲以外的事情了.

  中國文化的特質成就了一個民族的堅韌,中國文化的特質也成就了一個民族的軟弱.這堅韌和軟弱之間有了許多的容忍,他不在乎男人辮子的有無,不在乎忽必烈還是成吉思汗抑或是努爾哈赤的鐵蹄,在他似水般軟弱的流淌中,他保全了自己,同化了敵人,在他漫不經心的飄逸中,他成就了連綿不斷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的輝煌.

  心境的追尋也是一個民族弱根的一種表現,太過於心境的體悟,以至於會沒有道德、沒有廉恥、沒有人心,特別是在一個政權逐漸鞏固,逐漸穩定,經濟一天天發展的時候,當權者一己心境的追尋可能會是千萬百姓的滅頂之災.

  筷子只是形式,但這一形式對一個民族的存在或許功不可沒.中華文明或許因筷子之故而得以文明健康,得以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