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為什麼被吐槽

  除夕夜,我們總會圍在一起看春晚,可是你發現沒有,這幾年我們不是看春晚,而是在吐槽春晚,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春晚為什麼總會被吐槽?

  1、全國人民對春晚期待值太高

  既然春晚是一頓除夕夜大餐,這個關鍵節點上全球關注的大餐,不能不上檔次,全國人民也是憋足了勁期待給一個特別的娛樂驚喜。

  說簡單一點,春晚就是一個大綜藝節目,就是一個彈跳說唱的節目,在泛娛樂化的電視時代,娛樂節目已無處不在,娛樂節目創新已是無時不有,春晚想在泛娛樂節目時代進行創新超越,難度相當大。

  央視是全國最優秀的電視節目平臺,聚集全國最優秀的各類電視人才,春晚是全國電視節目中最具號召力的節目,全國人民對春晚擁有非常高的期望值,情理之中。

  如果春晚沒有做成全國人民喜愛的春晚,對擁有一呼百應的電視臺來說,是無法讓人包容和諒解的。把春晚做成一個滿足各層次觀眾都喜愛的春晚,在娛樂個性化和碎片化時代,基本沒有可能。

  2、春晚是春晚過後最容易觸發討論的話題

  春晚是每年春節間最熱的話題。除夕夜和新年之初,沒有其它熱點新聞事件,討論春晚是唯一的話題,在這個時間點,希望人們不討論春晚,基本不可能,春晚做得好,觸發情感,讓人難忘;春晚調子太高,只能曲高和寡。

  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理解,太圓滿太假,太真實無娛樂。不管你如何做,一定有瑕點,一定有不同的理解,在沒有其它話題的春晚後,吐槽春晚是時尚的話題。

  令人印象深刻的央視春晚經典節目:

  1987年《冬天裡的一把火》

  1987年農曆春節,在北京中央電視臺所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費翔首度在全國同胞面前演唱高凌風的《冬天裡的一把火》,結果一夕成名。由此,本屆晚會被一些評論家認為藝術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峰。

  1991《手拉手》

  1991年宋丹丹與黃巨集合作的作品《手拉手》講述:為了搪塞宋丹丹飾演的顧客,黃巨集飾演的小販用劣質膠為其粘斷掉的鞋跟,結果兩人的手卻陰差陽錯地粘到,進而引發了一場對偽劣產品的吐槽。

  1996年《打工奇遇》

  1996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趙麗蓉、鞏漢林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用“貨真價實”四個字教育和提醒不法商販家或法人代表一定要拋棄不道德、不健康的商業行為,用假冒偽劣產品欺騙顧客,掙昧著良心的“黑心錢”。

  1999年《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創作於1998年,在199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蔡國慶、陳紅、江濤、張邁首次公開演唱。歌曲表達了中華兒女對家的那份親情,以及父母對子女的心聲,提醒現在忙碌的年輕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記親情,願多回家看看老人。

  2001年《賣柺》

  《賣柺》講述了大忽悠***趙本山***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將一位好端端騎自行車的廚師***範偉***說的神魂顛倒、真假難辨、好壞不分,頃刻間沒病生出病、小病成大病,不僅掏空腰包買下對自己毫無用處的破雙柺,還心甘情願的把自行車送出去。

  2005年《千手觀音》

  2005年春晚,中國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將《千手觀音》舞蹈演繹得惟妙惟肖,舞動時,猶如千手觀音降臨人世。營造出層出不窮、千變萬化震撼的視覺衝擊力,贏得了全國觀眾“激動、流淚”的評價。

  2009年《不差錢》

  《不差錢》講述的是丫蛋想參加《星光大道》,爺爺***趙本山***和丫蛋在餐廳請節目主持人老畢***畢福劍***吃飯卻沒帶夠錢,就串通餐廳服務員小瀋陽,讓老畢點不成貴的菜。丫蛋為老畢表演唱歌和獲獎感言,一旁的小瀋陽也要求表演才藝,無心插柳地被老畢看中。

  2014年《情非得已》

  李敏鎬與庾澄慶聯袂表演臺灣電視劇《流星花園》的主題曲《情非得已》,以9.65%的收視率成為馬年春晚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它的創作秉承了新謠的優良傳統,在華人最為喜歡的流暢旋律線下,又不乏精緻民謠的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