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養生

  艾灸是中醫養生中的一個重要手段,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養生保健作用。那麼艾灸養生穴位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功效

  1、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就會發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

  氣是生命之源,血為物質基礎,氣血充足、氣機條達則人的生命活動正常;反之則發病。艾灸可補氣養血、疏理氣機,且可提升中氣以達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

  經絡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執行及營養物質的輸布,若病邪侵及經絡導致其閉阻不通則會引發疾病。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達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痺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之效。

  4、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幹,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體正氣,增強機體防病抗病能力。

  另外,現代研究還證實,艾灸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提高其免疫效應,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同時,艾灸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正是通過以上原理,艾灸能達到養生保艦防治多種常見病的目的。

  艾灸常用的養生保健穴

  1、神闕***臍中***

  取穴:在臍窩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鵲心書》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頓除,延年益壽”。明代《鍼灸整合》也記述一老者,“年逾百歲,而甚壯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臍中”之故。現代用它調節腸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預防中風。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采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幹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藥在中藥店有售***。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於臍周。取藥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藥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藥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於身體虛弱者,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洩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洩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面板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操作:灸法:隔鹽灸,以黃豆至棗核大之艾炷,灸5~30壯。關於壯數,《類經圖翼》認為:“若灸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參考。艾條灸,每次15~20min,以區域性潮紅為度。

  2、氣海

  取穴:在腹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取穴。

  作用:培補元氣、固益腎精。是防病強身穴之一。古人認為該穴是“元氣之海”,也是“男子生氣之海也”***《銅人腧穴鍼灸圖經》***。現代本穴用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延年益壽,改善亞健康狀態,以及預防休克,增強男性性功能。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髮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鍼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洩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操作:灸法:本法為主,著膚灸5~9壯,炷如黃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

  3、關元

  取穴:在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取穴。

  作用:本穴為歷代重要的保健益壽之穴。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二陰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衝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醫經精義》有“元陰、元陽交點之所”的說法,《扁鵲心書》對本穴頗為推崇,曾有詩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壯***,灸取關元功方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籛***又稱彭祖,相傳為古代長壽者***壽數更如何。”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祕等有較好效果。可作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礙防治等的要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註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活血。

  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操作:灸法:採用艾灶無疤痕灸或艾條溫和灸,藥物***附子餅***敷灸,每次每穴5壯或15-20分鐘,灸至小腹溫暖舒適,區域性面板紅暈發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婦忌用。

  4、天樞

  取穴:在腹部,臍旁開2寸處取穴。

  作用:預防胃腸疾病及術後腹脹等。

  操作:灸法:艾條灸,雀啄灸10~20min。

  5、百會

  取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簡便而正確的取穴方法為:於前後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取穴。***如上圖***

  作用:本穴具有比較明顯的雙向調節,既可預防高血壓,又能防止血壓過低引起休克。近年來還用於預防競技綜合徵。

  操作:灸法:以艾條作溫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分鐘或據情況而定。

  6、大椎

  取穴: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時,當項後隆起最高處下緣凹陷中為該穴。

  作用:主要用於預防各類急性傳染病、對預防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發作和藥物的毒副均有較為顯著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電針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體生成和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食細胞的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操作: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5~30min。拔罐:可用閃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7、命門

  取穴: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臥,先觸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點,其棘突間即為命門穴。

  作用:重要保健防病穴。能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可用作平時保健防病,改善亞健康狀態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操作:灸法:1***著膚灸,灸3~5壯,炷如黃豆大,無疤痕灸為宜;2***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

  8、腎俞

  取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間旁開1.5寸,即命門穴旁開1.5寸。

  作用:調腎氣、強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灸法:艾條灸,溫和灸15~20min。

  9、足三裡

  取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的1橫指。

  作用:足三裡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腧穴之一,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補中益氣,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本穴自古就是預防保健的要穴,《醫說卷二》雲:“若要安,三裡莫要幹”。現代臨床上觀察到,可預防中風、冠心病及流感等傳染病。實驗研究證實,對迴圈、消化、神經、血液及內分泌、呼吸等系統均有調整作用,能提高機體整體代謝水平。

  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裡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裡,三裡者,脹之要穴。”《外臺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裡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裡莫要幹。《鍼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裡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鍊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裡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裡,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祕,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洩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操作:***1***灸法:著膚灸,3~9壯,艾炷如麥粒至黃豆大。艾條灸,每次15~20min。灸至區域性有溫熱感出現紅暈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10、三陰交

  取穴: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後緣。

  功效:健脾、益腎、疏肝、調經血、主生殖。本穴對增進腹腔臟器,尤其是生殖系統健康,有較重要作用。可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礙、婦女之經帶疾病。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痺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洩,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溼痺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臺祕要》集驗:灸丈夫夢洩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洩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祕等都有防治作用。

  操作:灸法:著膚灸,3~7壯,艾炷如黃豆大;艾條灸,溫和灸10~20min。

  11、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

  艾灸中脘穴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12、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髮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