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年的兒童故事

  兒童故事是一種主題鮮明、情節生動、形象逼真、極富童趣的文學樣式,它能把抽象的知識和道理形象化地表現出來,符合幼兒的智力發展特點,也能適應兒童的心理特徵對幼兒來說,講故事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新年禮物

  新年到了,郵遞員熊伯伯特別忙,忙著把新年禮物送到小動物家裡去。

  熊伯伯揹著綠色的大郵袋,來到了一棵高高的大松樹下。他仰頭喊:“小松鼠!小松鼠!”

  小松鼠從樹上跳下來,接過熊伯伯遞給他的禮物,開啟來一看,原來是松鼠外婆織的一頂小絨帽。

  小松鼠高興得跳了起來:“太好了!天冷了,我正缺帽子戴呢!熊伯伯,謝謝您。”

  熊伯伯笑著說:“不用謝。小松鼠,再見,我還得去送新年禮物呢!”

  熊伯伯背起大郵袋,“嘿喲嘿喲”又上路了。他來到一條小河邊,把一件新年禮物送給了小白鵝。

  小白鵝開啟來一看,哇!是一雙漂亮的溜冰鞋。

  她高興極了,對熊伯伯說:“天冷了,小河結冰了,我正愁不能游泳呢!有了這雙溜冰鞋,我就可以學溜冰了。熊伯伯,謝謝您。”

  熊伯伯笑著說:“不用謝。小白鵝,再見,我還得去送新年禮物呢!”

  熊伯伯揹著大郵袋,又急急忙忙上路了。他給小鹿送去了溫暖的棉手套,給小狐狸送去了一束美麗的鮮花,給小白兔送去了粉紅色的蝴蝶結 ……

  熊伯伯揹著大郵袋,又急急忙忙上路了。他給小鹿送去了溫暖的棉手套,給小狐狸送去了一束美麗的鮮花,給小白兔送去了粉紅色的蝴蝶結 ……

  新年禮物送完了,綠色的大郵袋也空了。熊伯伯看著空空的大郵袋,心裡很難過:“大家都有人關心,都收到了新年禮物,只有我,唉!”

  熊伯伯低著頭,慢慢地往家走。

  咦?家門口是什麼?熊伯伯揉了揉眼睛,仔細一看:啊!是一個好大好大的禮盒,上面貼著一張字條,寫著:

  親愛的熊伯伯:

  您天天忙著為我們送信,要走很多很多的路,多累呀!我們送您一件新年禮物,希望能給您帶來輕鬆和方便!

  熊伯伯趕緊開啟來一看:哇!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從此,熊伯伯天天騎著自行車去送信,又快又省力。這輛自行車真是一份最好的新年禮物呀!

  篇二:小熊過新年故事

  有一隻熊,他從很遠的地方搬到一個村座的旁邊。

  冬天快到了,熊找到一個樹洞,在洞裡給自己鋪上乾草,把腦袋藏在爪子的下面,縮成一個大毛球,就睡了。

  熊是不用看鬧鐘的,一到春天,自然就會醒來,那時,他會聽到連綿不絕的春雷,嗅到讓他食慾大開的新鮮食物氣味,於是他就爬出樹洞,迎接新的一年。

  每一隻熊都是這樣。

  熊睡啊睡啊,他不斷地做夢。各種各樣的夢——翻爬大樹,追逐松鼠;在河水裡撲抓,一條大魚躍起,狠狠地甩了一下尾巴,正打在他的臉上——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聲音越來越響,熊就被驚醒了!

  噼裡啪啦!轟!熊揉著眼睛,有點迷糊,是雷聲嗎?是春天來了嗎?可熊還困得很呢!

  他把腦袋趴在乾草上,想了一會兒。這時熊嗅到了香甜的氣味,又溫暖又香甜的氣味,足夠讓一隻熊忘掉睏倦。熊睜大眼睛,伸出鼻尖在空氣裡貪心地嗅個不停。

  熊把鼻子貼在樹洞的縫隙上,他的肚子馬上嘰裡咕嚕叫了起來!

  沒錯兒,準是春天來了!

  熊急切地從洞裡鑽了出來,風吹來,他打了個哆嗦,但香味太迷人了,熊一步一步循著香味,走進村莊裡。村莊四處都開著花兒,紅豔豔的,不同的形狀,花上還有鳥兒呢,熊從來沒見過這樣多這樣漂亮的花兒。

  白色的熱氣呼呼地從窗縫裡出來,熊把臉貼在玻璃上,啊,這裡也有大樹洞!比熊的樹洞要明亮得多啦!蘋果、鴨梨、蘿蔔、紅薯……熊看到許多他愛吃的東西。

  一個鼻尖在玻璃的另一頭頂過來,是一個孩子。他看著熊,熊看著他。他對熊笑了一下,熊也對他笑了一下。孩子給熊開啟門:“我們一起過年吧!”

  熊撓撓腦袋,傻乎乎地樂了,能進入這個大樹洞,讓他開心極了!

  熊東張西望。

  熊不停地吃。

  熊忍不住想到處摸一摸。

  夜晚,熊和孩子一起放了煙花,當煙花在夜空裡綻放的時候,熊驚呆了!

  孩子對熊說:“新年快樂!”

  新年?熊從來沒有這樣迎接過新年,他想了一會兒,記起了小河、樹林、只會啾啾叫的鳥兒,還有滿身毛茸茸的蒲公英。

  熊告別了孩子,回到自己的樹洞,把腦袋藏在爪子的下面,縮成一個大毛球——

  熊睡著了。

  這回,他一定要睡到春天來到時再醒來。

  篇三:過年放鞭炮

  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

  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

  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 “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

  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