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育兒知識

  下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小朋友在家庭裡需要哪些教育知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發育更為旺盛”,由簡單的直觀形向簡單的思維性發展,由模仿性向習慣性轉變,哈美語言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求知慾望不斷增強,有了豐富的情感。此時家長的合理引導能使小朋友的個性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是重視品德的培養。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是充滿期望的,希望他***她***的學習成績出色,高人一等,因此個別的父母會不顧幼兒的感受刻意地去培養他***她***。這樣反而可能會限止了幼兒的全面發展。睿智的父母會根據自己幼兒的特點,從品質的培養入手正確加以引導,會讓年幼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快樂,同時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處在中班的幼兒,在智力發展方面,我們的父母不必對孩子過於苛求,擔心過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幼兒園活動。更多地應著眼於孩子的品德教育,讓他們真正理解什麼是“愛心”、怎樣做一個好孩子。

  二是教育意見要一致。

  也就是說在教育幼兒時,家長的態度要和氣,教育意見要統一,不要出現兩種聲音,不要把家長之間教育幼兒的分歧暴露在子女面前,不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聽從誰的教育。同時對孩子的要求和態度要一以貫之,不能“此一時彼一時”,“朝令夕改”,“反覆無常”,也不能忽嚴忽鬆,以自己的情緒來對待孩子。

  三是做好幼兒的榜樣。

  思想家休謨告訴我們: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可見

  習慣對於幼兒成長髮展的重要意義。幼兒的模仿能力強,情感受外界的影響大,而家長與幼兒有著特有的血緣關係、親情關係,彼此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幼兒有著強烈的感染性。因此每位家長都要注意生活中的細節,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為孩子做榜樣,從而使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之中,一些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便會自然的形成。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一、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幼兒已經上幼兒園了,應該懂得要有禮貌,見到老師、阿姨、同伴要主動打招呼。對上廁所、洗手、走路、上下樓梯、排隊、遊戲等都要遵守規則。大家都知道,小班剛入園的孩子在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如:入廁問題:有些幼兒不能自己穿脫衣褲,入廁擁擠打鬧;洗手弄溼衣服、玩水、不會正確地洗手;喝水問題:喝水存在應付現象等等一系列問題。我就要求幼兒學會入廁的正確方法,集體入廁時不擁擠、不爭搶,大便時會正確使用手紙。走路時不退著走,不奔跑。上下樓梯順著小腳印走。喝水、吃點心時要知道排隊。各種遊戲活動要遵守遊戲規則等。

  二、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對著人咳嗽,洗手時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洗手時不弄溼衣服,餐前、便後及進餐中入廁後必須洗手。

  三、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牛奶餅乾就著吃,一口餅乾一口牛奶、不偏食、吃飯時不講話、吃完後知道收拾自

  己的碗和勺子、插乾淨嘴巴等。

  四、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睡眠是保證幼兒生長髮育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睡眠充足,才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睡前大小便、睡姿不要藉助輔助物,不與同伴講話,快速地入睡。

  五、初步萌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逐漸形成“上課”意識。上課時,能在教師提醒下端正坐姿,不隨意離開座位,並能將有意注意集中到教育活動中。能大膽回答問題,知道插話、搶話是不禮貌的行為。

  六、逐漸適應集體生活環境,能和同伴共同遊戲,友好相處,有玩具大家一起玩***不獨佔、不爭搶、不拿回家***,不亂動和拿別人的東西。愛護學具,嘗試按教師要求使用學具,不隨意損壞學具。

  七、學會有禮貌地與周圍人交往,會用禮貌用語表達問候、告別和道歉,平時能大膽回答成人的問話。有初步的“好、壞、對、錯”的觀念,有做好孩子的願望,能遵守家庭和幼兒園的生活規則,聽大人的話,不任性。

  八、有自我保護意識,初步瞭解保護自己和他人安全的簡單常識。

  總之,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耍靠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教師反覆耐心地指導與幼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練習,更需要家長與幼兒園的共同配合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