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革蘭氏菌

  革蘭氏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菌是什麼?本文是小編整理的革蘭氏菌的資料,歡迎閱讀。

  革蘭氏菌

  通過革蘭氏染色法,能夠把細菌分為兩大類:採用這種染色方法,是先用龍膽紫***亦稱結晶紫***來染病菌,所有細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後再塗以革蘭氏碘液,來加強染料與菌體的結合,再用95%的酒精來脫色20~30秒鐘,有些細菌不被脫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細菌被脫色變成無色,最後再用復紅或沙黃復染1分鐘,結果已被脫色的細菌被染成紅色,未脫色的細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著色,這樣,凡被染成紫色的細菌稱為革蘭氏陽性菌***G﹢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菌***Gˉ菌***。

  治療革蘭氏菌的藥物

  第四類抗生素是喹諾酮類抗生素,其代表藥為環丙沙星、諾氟沙星、可樂必妥、泰利必妥、特美力等。此類抗生素次要用於革蘭氏陽性桿菌為主的泌尿生殖零碎、腸道及耳鼻喉感染,而且對耐藥腸球菌有效,對淋病也有較好的療效。肝腎功用不全的患者應減量運用,關於喹諾酮類藥物過敏者及生長髮育期的兒童應防止運用。

  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的鑑別

  常見有腦膜炎球菌,痢疾、傷寒、副傷寒、沙門、肉毒桿菌等,與醫院內感染中常見的腸、克雷白、變形、綠膿桿菌以及其他少見的軍團病菌和淋球菌等。

  流行性腦脊液髓膜炎***簡稱流腦***本病的病原菌是腦膜炎球菌,呈腎形,常成對排列。人是唯一傳染源,特別是鼻咽部帶菌患者,通過飛沫傳播,人群中帶菌率高低和本病流行有密切關係。腦膜炎球菌進入鼻咽部後在區域性繁殖,當人抵抗力降低時病原菌就侵入血液發生敗血症,部分病菌入腦膜引起發病。

  潛伏期一般2~3天,以冬、春季見。起病急驟,主要是寒戰、高熱、頭痛、噁心、嘔吐。體檢有面板粘膜可見瘀點或瘀斑,及明顯的腦膜刺激徵。重症病人,病情凶險,除有抽搐、神志不清昏迷外,面板粘膜瘀斑融合成片,血壓下降,多見死於腦疝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細菌感染的表現

  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為特徵,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遷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上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快、血壓下降等。

  病毒感染:能在人體寄生繁殖,並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表現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症狀及病毒寄主和侵襲組織器官導致炎症損傷而引起的區域性症狀。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稱為真菌病,發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面板癬菌病由人體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感染可區分為:表面感染,面板感染,皮下組織感染,深部感染和條件性感染。

  細菌感染最好預防,而且最容易治療,一般都有特效藥,只要治療及時一般都能治癒。預防只要注意清潔衛生即可防止感染。

  細菌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細菌感染最好預防,而且最容易治療,一般都有特效藥,只要治療及時一般都能治癒。預防只要注意清潔衛生即可防止感染。經常保持面板和粘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發生。一切明顯的或隱匿的化膿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發生就可以減少。小兒時常見的等每易繼發較重的呼吸道感染,從而發生細菌感染。對這類病兒,必須加強保護。對不論多麼細小的面板創傷必須予以重視,早作適當處理

  革蘭氏染色原理

  革蘭氏染色的結果取決於細菌細胞壁的結構:

  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晶紫-碘複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鬆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晶紫-碘複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復染後呈紅色。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厚約20-80nm,有15-50層肽聚糖片層,含20-40%的磷壁酸。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厚約10nm,僅2-3層肽聚糖,另外還有脂多糖、細菌外膜和脂蛋白。

  革蘭氏染色原理目前有三種觀點:等電點學說、化學學說和滲透學說。

  1. 等電點學說,革蘭氏陽性菌的等電點在PH2-3,比陰性菌***PH4-5***低,加之碘為弱氧化劑,可降低革蘭氏陽性菌的等電點,致使兩類菌的等電點差異擴大,因此陽性菌和鹼性染料的結合力比陰性菌更強。

  2.化學學說,碘液在菌體內與結晶紫結合後又和菌體核心糖核酸鎂鹽-蛋白質複合物結合,此結合物不易被丙酮酒精脫掉,呈革蘭氏染色陽性。因革蘭氏陰性菌缺乏核糖核酸鎂鹽,故對碘與結晶紫結合物攝取少,且不牢固,易被丙酮酒精脫色而呈革蘭氏染色陰性。

  3.滲透學說,乙醇使陽性菌所含粘肽多糖脫水而致細胞壁間隙縮小,通透性降低,在菌體內保留了染料-碘複合物,呈紫色。陰性菌含粘肽少,細胞壁變化不大,通透性不受影響,菌體內的染料-碘複合物較易透出,失去紫色,被複染成為紅色。

  革蘭氏染色

  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病菌,如何將這些病菌加以鑑別、分類,並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於鑑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數腸道菌多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產生內毒素,靠內毒素使人致病。

  常見種類:

  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菌有: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及腦膜炎雙球菌等。[1] 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結核桿菌對青黴素不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和淋病雙球菌對青黴素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