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泥鰍魚泥鰍魚的食療作用

  泥鰍魚的群體數量大,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那要如何飼養泥鰍魚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泥鰍魚的飼養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泥鰍魚的飼養方法

  池塘混養

  即和其它魚類混養。如和鰱魚、鱅魚、鯉魚、草魚、鯿魚等混養。該種養殖方式其選塘、清塘,消毒、放養等和池塘養殖相同。混養的優點是:不需專門給泥鰍投喂較多餌料,只需給其它魚類投餌。而魚類吃不完的餌料和排出的糞便即為泥鰍的食物來源。故這種養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價值大,值得大力推廣。

  稻田養殖

  我國南方稻區廣闊,利用稻田養鰍,既節約水面,又能獲得糧食,經濟效益顯著,是高效農業良好的種養模式。

  1、稻田選擇

  養殖泥鰍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溢水的稻田為佳。稻田四周要高築田埂.進排水口要設二道網,以防泥鰍逃逸。同時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

  2、放養與管理

  於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後放入苗種。一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鰍前,也要追施有機肥料,以培養水中浮游動植物。為了獲得泥鰍高產,應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餌料。其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後期可在集魚坑多投喂一些餌料,利於集中捕撈。在飼養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以防逃跑。養鰍稻田要儘量少施農藥或不施。即使萬一需要使用,也應分批下藥,且噴頭朝上,不要把藥液噴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劑。雙季晚稻栽種時,最好採用免耕法,可避免機械損傷泥鰍。

  坑塘養殖

  這種養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後的小型肥水坑塘養鰍。坑塘面積可大可小。十幾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規魚類在這種坑塘中會因有機質過多、溶氧不足而導致缺氧死亡。泥鰍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這種坑塘中生長良好。坑塘養鰍,每平方米可放養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與池塘養殖相同.一般只需投點豬、雞糞一類的有機肥料和農家的殘存剩品,如米糠、菜餅等,即可獲得較高產量。

  泥鰍魚的生活習性

  泥鰍屬底層魚類,常見於底泥較深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水域。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故應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時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即鑽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對低氧環境適應性強。除了鰓呼吸外,還可以進行面板呼吸和腸呼吸。視覺很弱,但觸覺及味覺極為靈敏。雜食性,幼魚階段攝食動物性餌料,以浮游動物、搖蚊幼蟲、絲蚯蚓等為食。長大後,餌料範圍擴大,除可食多種昆蟲外,也可攝食絲狀藻類、植物根、莖、葉及腐殖質等。成鰍則以攝食植物食物為主。一般多為夜間攝食。水溫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攝食。

  泥鰍魚的生長繁殖

  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 月上旬開始繁殖,5一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9 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18一30 ℃ ,最適水溫為22一28 ℃ 。

  雌鰍性成熟較雄鰍遲,體長 5 釐米時,雌鰍體內有一對卵巢,體長8 釐米時,2個卵巢癒合在一起,成為 1 個卵巢,並由前端向後端延伸,這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鰍懷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8 釐米,懷卵量約2 000 粒左右,10 釐米的懷卵量為7000一100 00粒,體長12 釐米的懷卵量12000一14000粒,體長15釐米的懷卵量為15000一 18000粒,體長20 釐米懷卵量為 24000粒左右。懷卵量最多的可以超過 6.5 萬粒。卵圓形,卵徑 0.8 一 1.0毫米左右,吸水後膨脹到1.3一1.5 毫米,卵黃色,為半黏性,黏附力不強。由於卵在卵巢內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約為懷卵數的50 %一60 %。

  雄鰍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在6釐米以上,性成熟較雌鰍早,雄鰍精巢一對,位於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的精巢比左側的長而狹窄,重量也輕一些,當雄鰍體長為9一11釐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億個。

  泥鰍魚的食療作用

  泥鰍性平、味甘,入脾、肝經;具有補中益氣、除溼退黃、益腎助陽、祛溼止瀉、暖脾胃、療痔、止虛汗之功效。

泥鰍魚的食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