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素材

  食品安全是當今世界上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使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球公眾健康優先考慮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食品安全手抄報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1:如何合理放鹽做菜餚

  烹飪時如果掌握不好放鹽的時間,會影響菜餚的色澤、味道、口感等,若是碘鹽還會造成碘的揮發,時間久了影響健康。那麼,做菜怎樣合理放鹽呢?

  大多數菜在炒至將熟的時候放鹽最好。例如爆肉片、炒素菜時,在旺火、油熱時將菜下鍋,全部煸炒透時適量放鹽,這樣炒出來的菜餚比較嫩,綠色蔬菜也能保持鮮亮的色澤,各種營養成分損失也較少。還有炒花生米、幹炸蝦片等,要在出鍋後放鹽,這樣吃起來才會香脆可口!

  涼拌菜一般應在食用前才放食鹽。因為提前放鹽會使菜的汁液滲出,失去應有的脆感。

  煲湯時,一般應該在湯要出鍋時才放鹽。如果提前放鹽,鹽會導致肉類的蛋白質迅速變性,不易充分滲出,湯味就不會那麼鮮美。但在燉排骨時,要先放鹽,鹽味才能充分浸入肉中。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放鹽。

  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極易被黃麴黴菌汙染,可能會含有一定量的黃曲腐菌毒素,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減少黃麴黴菌毒素。

  圖一

  圖二

  圖三

  2:怎樣煮豆漿

  豆漿一定要充分煮熟再喝。因為生豆漿中含有一種叫皁甙的物質,皁甙如果未熟透進入胃腸道,會刺激人體的胃腸黏膜,使人出現一些中毒反應,出現噁心、腹痛、嘔吐、腹瀉、厭食、乏力等。

  那麼豆漿應該怎樣煮才算熟?

  當生豆漿加熱到80℃—90℃的時候,會出現大量的白色泡沫,很多人誤以為此時豆漿已經煮熟,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假沸”現象,此時的溫度不能破壞豆漿中的皁甙物質。正確的煮豆漿方法應該是,在出現“假沸”現象後繼續以小火維持煮沸五分鐘左右,使泡沫完全消失。這樣才能使其有害物質被徹底分解破壞。

  另外,生豆漿中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和糖類,是微生物生長的理想條件。所以,豆漿必須煮熟燒透,才能將微生物殺死。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