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應該如何飼養好甲魚

  幼小的甲魚可以毫無困難地用一個平底容器飼養,塑膠盆,塑膠槽或盒、水族箱都很合適,水不要太深。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在家飼養甲魚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在家飼養甲魚的方法

  1. 甲魚是變溫動物,為水陸兩棲,用肺呼吸,所以在養甲魚池的周圍或中心要有足夠面積的陸地沙灘以便它進行陸上活動。甲魚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甲魚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飼養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甲魚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殖都是很不利的。

  2. 甲魚喜歡呆在水質好的環境中,所以主人一定要勤換水,大概2—3天換一次水。注意換水的時候不能全部更換這樣會讓甲魚對新水不適宜的,換水的時候應該留一半的老水,加上一半的新水,而且換水不能換太勤,不然容易破壞掉甲魚好不容易製造出來的氛圍。

  3. 甲魚要多晒太陽,因為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體表的致病菌,促進受傷體表的癒合,並通過晒背提高體溫,促進食物消化。

  4. 甲魚為水生雜食動物,喜食動物性餌料。幼甲魚以水生昆蟲、水蚯蚓、蝌蚪、小蝦等為食。成年甲魚攝食田螺類,蛤蜊等軟體動物、魚、蝦以及動物屍體,也食蔬菜、水果、雜糧等植物性飼料。小甲魚你可以將肉切成碎肉丁,慢慢喂他吃,就好了 。

  5. 使用鮮料餵食時,必須經過消毒、清洗處理,並現配現用,以免腐敗變質。投料時應採取投喂的形式,餌料離水面2—3釐米即可。甲魚膽小,投料時應儘量減少對它的干擾。

  6. 甲魚在南方十一月底就冬眠了,在北方大概還提前一個月吧.冬眠不需要另外準備地方只在盆裡鋪半邊沙子超出水面就可以了。它可能爬出水面到沙子上一動不動的睡上幾十天,又不知不覺的進水裡再睡上幾十天。

  7. 夏天注意防蚊子,甲魚很怕蚊子的。

  8. 甲魚生性凶猛好鬥,群體間侍強凌弱現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時會殘食同類。所以飼養過程中要喂足食物,並要密切關注它們的舉動。

  甲魚的挑選方法

  1.主要看甲魚的各個部位。凡外形完整,無傷無病,肌肉肥厚,腹甲有光澤,背胛肋骨模糊,裙厚而上翹,四腿粗而有勁,動作敏捷的為優等甲魚;反之,為劣等甲魚。

  2.用手抓住甲魚的反腿掖窩處,如活動迅速、四腳亂蹬、凶猛有力的為優等甲魚;如活動不靈活、四腳微動甚至不動的為劣等甲魚。

  3.主要檢查甲魚頸部有無鉤、針。有鉤、針的甲魚,不能久養和長途運輸。檢查的方法:可用一硬竹筷刺激甲魚頭部,讓它咬住,再一手拉筷子,以拉長它的頸部,另一手在頸部細摸。

  4.把甲魚仰翻過來平放在地,如能很快翻轉過來,且逃跑迅速、行動靈活的為優等甲魚;如翻轉緩慢、行動遲鈍的為劣等甲魚。

  5.背光呈青色的清水甲魚比背殼呈黃色的黃沙甲魚好;甲魚尾部超出背殼的為雄性,反之為雌性,雄性比雌性的好。一般750克左右的雄性清水甲魚為上乘。被蚊子叮咬過的甲魚質量最不好。

  甲魚的養殖技術

  一、水溫控制

  水溫20℃~30℃是甲魚生長的最佳溫度範圍,水溫高於20℃時甲魚就開始攝食,攝食量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加。水溫低於最佳溫度時飼料轉化率會降低;水溫高於最佳溫度時由於活動量增加,飼料轉化率也會降低,所以應使水溫保持在最佳的溫度範圍內,過高、過低都會造成飼料浪費。

  二、飼料投喂

  1.投喂方式。水下投喂適合甲魚的攝食習性,能使甲魚攝食速度加快,採用軟顆粒飼料投喂比採取塊狀飼料投喂節省飼料。

  2.投喂量控制。甲魚攝食受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很大,當氣溫、水溫發生變化及用藥時,應考慮到對甲魚的影響調整投喂量,一般水下投喂應控制在30分鐘內吃完。

  甲魚過量攝食時生長過快,容易導致甲魚生理負載增加或超負載,引起甲魚內臟受損而誘發內臟疾病。

  3.飼料選擇。飼料成本在養殖成本中佔40%左右,飼料的投喂方法與所選飼料品質的好壞,決定養殖成本控制的成敗。通過最終的效益分析,比較優質飼料與劣質飼料的價格與綜合養殖成本,我們就可以走出選擇飼料光看價格的誤區。

  三、水質調控

  甲魚生性喜淨怕髒,良好的水體環境是甲魚穩定生長的重要條件,水質調控工作做得好壞,決定著養殖的成敗。

  1.充氧。水體充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水體中有害氣體與有害有機質的含量,要保證充氧設施的暢通。但要選擇在固定的時間段內充氧,使甲魚形成習慣,減少充氧對甲魚的驚擾。

  2.合理使用微生物製劑。微生物製劑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節約水質調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

  3.排汙與換水。定期排汙是控制水質的有效手段,換水是調節水質最直接的方式,換水時應根據水質情況決定換水量。

  四、病害控制

  稚甲入池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入池前用2‰的食鹽水溶液浸泡稚甲30分鐘。在甲魚體重50克以前謹防黴菌病的發生,在這個階段應增強稚甲體質,避免機械性損傷是預防工作的重點;甲魚體重50~150克時謹防白點病的發生,日常消毒以溴氯製劑為主;體重50克至成甲,謹防癤瘡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