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什麼

  《永樂大典》這部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萬冊巨帙,自成書以來,歷經滄桑。下面由小編帶你去了解這部書的歷史。

  ?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典籍概述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16]

  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詳細介紹

  包裝

  完整的《永樂大典》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用明代營造尺來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開本巨集大,具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

  每冊《大典》約有50葉***頁***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冊,一卷一冊或三卷一冊。書葉採用雪白、厚實的樹皮紙,翻開書發出淡淡書香,十分講究和美觀。

  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採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著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巨集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可謂煌煌鉅製。

  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籤,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裡面用墨筆題寫這一冊所屬的韻目,又低一字註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幾冊。如果手裡有一部當時通用的《洪武正韻》的話,按圖索驥,就能十分方便地從一萬多冊《大典》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行格翻開《永樂大典》書衣,就是卷端,也就是正文的第一葉***頁***。可以看到,整部大典都是用朱、墨筆寫成的。硃筆主要用來繪製邊欄界行,書寫引用書籍的著者和書名;墨筆用來書寫題名、卷數、韻目、書籍正文並繪製圖畫;圈點則是用內空外圓的蘆、竹、骨或玉製筆管蘸上硃砂印泥戳上的。整體看起來端莊美觀,朱墨燦然。

  《永樂大典》每一葉硃色的邊欄界行都是用手繪製、而不是印刷出來的。大典的邊欄四周都繪成雙邊,“朱絲欄”把每半葉隔成八行,版心間上、下各有一條粗粗的“象鼻”,中間還有一個“魚尾”,“魚尾”上方記載書名和卷數,下方記載葉數。行格的筆畫粗細均勻,畫得一絲不苟。如果仔細看看,還會發現朱絲欄線上、下都有針眼,根據這個針眼,你就能猜出為什麼欄線能畫得間距相等了吧。

  《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清抄,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多。清抄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由於現存的《永樂大典》是嘉靖年間重錄的,永樂年間原本的書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間負責重錄工作的徐階見到永樂本後,曾經讚歎說,舊本繕寫得太好了,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書手了。從嘉靖重錄本看,《大典》的書法較為瘦長,類似歐書,看起來流暢挺撥,相比較,清代的館閣體則顯得更圓潤一些。當然,《大典》的書法也有匠氣較濃的,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過於挑剔。

  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圖,這些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永樂大典》完整的時候,插圖的式樣和種類一定非常多,如果單獨編一本《永樂大典》插圖集的話,那簡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經說到他編纂《四庫全書》時,有一次翻到《永樂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的圖畫,很是驚訝。按照《永樂大典》上的記載,“神臂弓”可以立在地上,扣動扳機,箭飛出去可以穿透300步以外的鐵甲,宋朝的軍隊用“神臂弓”來對付金兵很有效果。宋軍對這一利器的使用有嚴格的軍法要求,絕對不能遺失或被金兵得去。“神臂弓”在元世祖的時候失傳了。結果“神臂弓”最終隨著《永樂大典》而消亡了。

  編排一部《大英百科全書》,它的辭條是用英文26個字母的順序來編排的,那麼在中國古代,如何把規模巨集大的《永樂大典》組織成一個整體,讓人很快能檢索到要找的內容呢?《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採用了“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這幅《永樂大典》圖版中,卷端第一行下方“四霽”就是韻目的順序和名稱,第二行的“寄”字就是屬於霽韻的一個韻字。別看只有三個字,作用可是很大的呢!

  當代專家學者要編纂一部百科全書,往往要先確定條目,再根據大量的資料逐條撰寫。像《大英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都是這樣。《永樂大典》的編纂者們也要根據文獻中的語詞來確定條目,不過他們並不撰寫什麼文字,而是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條目的一段記載,甚至整部書籍全都抄錄下來,還要點明採自什麼文章、書籍,是何人撰寫的,讓人明晰出處,可以查考。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孔子所說的“述而不作”。

  《永樂大典》記載內容通行的規則是用一行的大字墨書辭目,用雙行小字硃筆記載作者和書名,墨筆記載書中的篇名和內容,就像這幅圖版看到的樣子。

  韻字下面也有文章:《永樂大典》裁選的典籍或文章一般都列在辭目下面。但根據具體情況,有些也列在標目字的下面。比如圖版中的標目字“昭”的下面,就把《左傳》中關於魯昭公一節的記載全部列在下面,而且一列就是好幾卷。

  古音古字彙於書中:《永樂大典》在檢索字的下面首先要註明該字在《洪武正韻》中的音韻和最早的出處、訓釋,還要標明篆、隸、行、草、楷等各種書體和異體字,內容十分豐富。你看這個標目字“冀”字下面就列舉了“冀”各式各樣的寫法,真像書法字典一樣。

  《永樂大典》前後編纂過兩次,第一次編纂開始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由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負責,召集了147人,於次年完成了編纂工作。名《文獻大成》,當時的明成祖朱棣閱讀後非常不滿,命令重新編纂。

  重纂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解縉、姚廣孝、鄭賜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集齊了全國所有的書目***,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永樂大典》完成後,明廷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由於人員數量過多,已經無法統計了。

  參與編修《永樂大典》人員的生活條件優裕,他們居住在離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裡坊等地,由光祿寺早晚供給酒餚、茗果,還發給膏火費,官員參與編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有人就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的盛況。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餘冊。《永樂大典》從編纂到毀滅的600年間,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和千古之謎。

  《永樂大典》纂成後,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選了一部分藏書帶到新都,《永樂大典》在正統年間正式被放置在文樓中。永樂和萬曆年間,雖然都曾有人提議過刊刻,都因“工費浩繁”未能實現。

  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平時在案頭上常備幾冊大典以供隨時翻閱。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燬。火勢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並同大臣徐階反覆商議此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禮部主持了“糊名考試”,選撥出109位善書人。內府調撥了畫匠、砑光匠、紙匠等。惜薪司、光祿寺和翰林院也分別負責木炭、酒飯和“月米”的供應。重錄工作正式開始了。[17]

  重錄之初,大臣徐階認為抄錄上萬冊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來的式樣和書法。後來他翻檢《大典》,發現如果版式一變,上面的大小字和圖形都要發生變化,不如照原樣摹寫方便,最後決定重錄全仿永樂正本,不加任何改變。

  重錄《永樂大典》的繕寫者被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葉***頁***,這樣重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從此《大典》有了兩個抄本:永樂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

  意義

  《永樂大典》由於卷帙浩繁,參加纂修人員眾多,因此前後體例不一,前後錯互舛誤之處,亦在所難免,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巨大價值。《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儲存了我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在這方面,清代一些學者對《永樂大典》所作輯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績的。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永樂大典》,擇其中人不常見之書輯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設立了《四庫全書》館“校勘《永樂大典》散篇辦事處”,先後參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學者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輯出書籍: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零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總計三百八十五種,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祕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儲存下來。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祕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道教在元朝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朝的統治者幾乎燒燬了所有關於道教的書。到了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候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可如今,人們只能通過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來猜測這艘沉沒寶船的一切了。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當代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永樂大典》所載之書以宋元時期的著作為多,到明代編輯《文淵閣書目》時,這些著述已經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還在流傳。加上《永樂大典》收錄的典籍除比較正規的儒家典籍、史傳百家、歷代文集等,還收錄了大量的方輿志乘、小說戲曲、醫學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歷代學者都把《永樂大典》看作輯佚之淵藪,他們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彙總起來,使許多佚書得以重現人世。

  清代學者輯錄宋、元文人的詩歌文集和宋、元兩朝的史料最為豐富。近現代以來,戲曲、地方誌、科技書籍和醫學著作開始被人們重視和輯錄。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資料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下面就讓我們瞭解一下歷代輯佚的過程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