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腎虛吃什麼及食譜

  想要調理脾虛腎虛,就要多吃補脾益腎的食物,肝脾腎虛吃什麼?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揭曉。

  肝脾腎虛吃的食物

  1、蓮子

  蓮子性平,味甘澀,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澀精等功效。含有豐富的澱粉、糖類、蛋白質,脂肪含量也較高,並且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鈣、磷、鐵等,可治脾腎虛引起的失眠,男子夢遺,女子帶下。

  2、豇豆

  又稱飯豆、長豆。性平,味甘,能補腎健脾,除脾虛者宜食外,腎虛之人也宜食用,對腎虛消渴、遺精、白濁,或小便頻數,婦女白帶,食之最宜。《本草綱目》曾這樣記載:“豇豆理中益氣,補腎健胃,生精髓。”《四川中藥志》也說它能“滋陰補腎,健脾胃,治白帶,白濁和腎虛遺精。”

  3、黑豆

  黑豆營養豐富,有“豆中之王”、“營養之花”之美稱。黑豆有補脾腎、益陰活血、安神明目、利溼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久服黑豆還可防止面板產生黑斑,能使面板變得細嫩有光澤。

  4、黑胡椒

  中醫認為,顏色黑的食物入腎,因此,黑胡椒溫補脾腎的作用明顯,可以治療由脾腎虛寒造成的“雞鳴瀉”***指經常在早晨拉肚子***,方法是在頭天晚上喝用黑胡椒調味的肉湯。

  5、羊肉

  羊肉性溫、味甘。入脾、腎、心經,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的功效。羊肉適宜虛體寒體進食,尤其是老年身體虛弱、陽氣不足、冬天手足不溫、畏寒無力、腰痠陽痿之人,婦女氣血兩虛、形體消瘦、產後虛弱貧血或奶少、乳汁不下、自汗或虛汗不止等;也適合於脾腎陽虛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患者食用。

  6、山藥

  山藥有健脾、養胃、補腎等療效,用於治療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咳喘,腎虛遺精,白帶過多,糖尿病等症。吃山藥的時候常常和芡實、蓮子一同煮水服食,如此一來,效果更加好。另外,山藥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

  7、芡實

  性平,味甘澀,有益腎固澀、補脾止洩的雙重功效。《本草經百種錄》稱之為“脾腎之藥也”。《本 草從新》亦說它能“補脾固精”。《本草新編》中還說:“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凡腎虛之人遺精、早洩、帶下、小便不禁或頻多者,宜常食之。

 

  8、鱸魚

  又稱花鱸、鱸子魚。性平,味甘,既能補脾胃,又可補肝腎,益筋骨。《本草經疏》曾有記載:“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適宜。腎主骨,肝主筋,滋味屬陰,總歸於髒,益二髒之陰氣,故能益筋骨。”《嘉枯本草》認為:“鱸魚,多食宜人,作蚱尤良。”凡肝腎陰虛,或脾虛胃弱者皆宜。

  9、栗子

  中醫認為,栗子性味甘溫,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腰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反胃、腹瀉,腎虛造成的腰膝無力等。此外,栗子還能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常吃栗子,可防老抗衰,益壽延年。

  脾虛腎虛的食療方

  1、豬肚炒淮山芡實湯

  做法:豬肚500克、炒淮山30克、芡實20克、生薑5片。用生鹽或生粉洗淨豬肚,再衝洗淨。炒淮山、芡實稍浸泡,一起與生薑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

  功效:淮山能補腎生精、滋陰益肺,炒後能健脾補肺、和胃止瀉。芡實能補脾止洩、祛溼止帶。豬肚能調理氣血雙虧、輔助治療便溏或洩瀉。湯中還用生薑,能驅寒暖胃,能輔助治療脾虛洩瀉型慢性腸炎。

  2、山藥羊肉粥

  做法:鮮山藥500克,羊肉、糯米各250克。羊肉去筋膜,洗淨,切碎,煮爛後,下糯米和山藥共煮。

  功效:適合腎陽虛者食用,具有溫補脾腎,澀精止瀉的作用,尤其適用於慢性腹瀉及遺精者冬季食用。

  補脾腎的食物

  1、板栗

  板栗營養豐富,果實中含糖、澱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板栗的藥用價值亦頗高。栗子能養胃健脾,壯腰補腎,活血止血。栗子粥、炒板栗都是秋補的好食品,尤其是栗子粥,老少咸宜,用板栗5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之,栗子既能與粳米一起健運脾胃,增進食慾,又能補腎強筋骨,尤其適合老年人機能退化所致的胃納不佳者。

 

  2、土豆

  每500克土豆中含天然脂肪3.1克,蛋白質10.1克,澱粉73克,粗纖維3.5克,維生素總含量是胡蘿蔔的2倍,西紅柿的4倍。此外,土豆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尤以磷、鈣、鐵十分豐富。祖國醫學認為,土豆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和胃、調中、健脾、消腫等功效,常食能強身健體。

  3、山藥

  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讀》還說:“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所以,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

  4、豇豆

  豇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長豆角。它除了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外,最重要的是能夠補腎。李時珍曾稱讚它能夠“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所謂“營衛”,就是中醫所說的營衛二氣,調整好了,可充分保證人的睡眠質量。此外,多吃豇豆還能治療嘔吐、打嗝等不適。小孩食積、氣脹的時候,用生豇豆適量,細嚼後嚥下,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5、牛肚

  牛肚性平,味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家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中益氣,養脾胃。”所以,凡脾虛之人,或病後脾胃虛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6、鱸魚

  鱸魚味甘、性平,入肝、脾、腎三經;具有健脾、補氣、益腎、安胎、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化痰止咳之功效。對肝腎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常用於治療風溼痺症、水腫、氣血兩虧、陽痿、遺精、胃炎、食慾不振、年老體弱、心腦血管疾病等。

  7、黃鱔

  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溼熱身癢、痔瘻、腸風痔漏、耳聾等症。祖國醫學認為,它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醫療保健功能。常吃鱔魚有很強的補益功能,特別對身體虛弱、病後以及產後之人更為明顯。它的血還可以治療口眼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