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收益分配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

  收益分配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業的稅息前利潤為物件在各利益主體間進行的分割。那麼你對收益分配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收益分配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分配

  按勞分配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範圍內實行的一種分配方式。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按勞分配只能在公有制範圍內實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經濟中不存在按勞分配。對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否則就容易把按勞分配同按勞動力要素分配相混淆。在我國,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是在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內的分配方式。

  在按勞分配中,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一種社會勞動,所以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本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由於企業經濟效率的差異,可分配的消費品在數量上存在差異。因而不同公有制企業的職工等量勞動並不一定能夠獲得等量的報酬。

  現階段實行按勞分配是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

  首先,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佔有勞動產品。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勞動產品的分配必須體現勞動者的意志和利益,為實行按勞分配提供了可能。

  其次,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還沒有實現高度發達,勞動產品還沒有達到極大豐富的程度,還不能充分滿足社會成員各個方面的需要,所以還不具備實行按需分配的物質條件。

  最後,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還沒有實現全面發展,勞動還沒有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謀生的手段。因此,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就必須體現人們勞動的差別,不能實行平均分配,只能是按勞分配,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實行按勞分配,有利於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技術,提高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時,這種分配方式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

  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生產的積極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多種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了相互不可代替的作用。讓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地使用生產要素,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只有按生產要素分配,使各種要素各得其所,才能更好地解決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諸要素的動力源泉,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

  區別:一是性質不同。按勞分配是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按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而按勞動要素分配是以勞動力作為商品而進行交換的一種分配形式。二是前提和基礎不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是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對分配的客觀要求,是在公有制領域實現的;而按勞動要素分配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產生於生產要素個人所有的基礎上,是市場經濟在分配領域的實現。三是分配尺度不同。按勞分配的尺度是勞動,即按個人向社會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而按勞動要素分配的尺度實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分配方式中的五個不等於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於社會主義分配方式

  一個社會採取什麼樣的分配方式,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我國現階段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比較落後,且發展不平衡、呈現多層次,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不可能實現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分配形式,而只能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所以,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

  ***二***按勞分配不等於每個勞動者都能通過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

  按勞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經濟中,根據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但是,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價值規律仍然起作用。這樣,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在現階段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人勞動不是直接的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只有轉化為社會勞動的個人勞動才能獲得勞動報酬。目前,許多企業產品積壓、工人下崗,不是這些企業的工人沒有提供勞動,而是個人勞動無法轉化為社會勞動,因而變成一種無效勞動。無效勞動是不能獲得勞動報酬的。

  第二,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是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實現的。個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市場,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個人勞動恰好等於社會勞動,這樣等量勞動就能獲得等量報酬;個人勞動不能全部甚至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這樣等量勞動就不能獲得等量報酬;實現的社會勞動大於個人勞動,這時勞動者就能獲得一個超額的報酬。

  第三,按勞分配在同一企業中是明顯的,但在整個社會中就顯得含糊不清。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每個企業都有獨立的物質利益,職工不直接向社會提供勞動,而是向企業提供勞動,從企業中獲得勞動報酬,同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由於各個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同,所以就整個社會看,按勞分配就顯得含糊不清。

  ***三***勞動收入不等於按勞分配收入

  在我國現階段,勞動者的勞動收入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和公有制經濟企、事業單位職工按勞分配的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經營風險收入中經營者憑藉複雜勞動而獲得的勞動收入。由於按勞動分配的前提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非公有制基礎上獲得的勞動收入均不屬於按勞動分配的收入。

  ***四***非勞動收入不等於剝削收入

  剝削收入是指私營企業主和外商憑藉資本所有權獲得的剩餘價值。這種剝削收入毫無疑問是一種非勞動收入。在現階段,我國居民的非勞動收入主要是按資金分配的收入。這部分資金是居民過去勞動收入的積累,不能視為剝削收入;同時,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股票交易等存在著巨大風險,這部分收入實際上是對經營者抓住機遇、果斷決策等付出巨大智力代價的報酬。

  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國民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絡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報酬,如工資和薪金是對付出勞動的報酬,租金和賃金是對提供地產或者一段時間內轉讓其他實物資本的回報,提供貨幣就能得到利息等,這種報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次分配也稱社會轉移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過程,也是政府對生產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包括收入稅、財產稅、社會繳款、社會福利、其他轉移收支。

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