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用法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迎難而上,不退縮。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愚公移山這個成語的用法。

  愚公移山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

  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始終不渝、堅持不懈、精衛填海、百折不撓

  反義詞

  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愚公移山成語典故

  一:成語『愚公移山』

  1、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2、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3、意思: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4、用法:主謂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5、示例: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6、近義詞: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始終不渝 堅持不懈。

  7 反義詞:虎頭蛇尾、有頭無尾

  8、詞性:形容詞,褒義詞。

  三:原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文章『愚公移山』譯文及註解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百萬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剛開始換牙,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只有冬夏換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個聰明的老頭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瞭。憑你這麼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又怎麼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個聰明的老頭無言而對。

  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點評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後,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弱,以及“愚”與“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