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時養生基本原則

  順時養生是根據氣候時間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時辰、氣候等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春季是我們人體生理機能和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那麼春季順時養生法基本原則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春季順時養生法飲食原則,歡迎大家閱讀。

  春季順時養生法飲食原則

  原則一:早春時節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重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早春時節,氣溫仍然比較寒冷,人體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禦寒功能。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結構應以高熱量為主,除穀類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物質。另外,由於寒冷的刺激可使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加速,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食品,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製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正好具有增強人體耐寒的功能。

  原則二:適當增加飲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春天,又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復發,活力加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如春季常見的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面板病等,這些大都因為新鮮果蔬吃得少而造成的營養缺乏所致,所以,在飲食上應適當增加飲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蘿蔔、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可增強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類食物有芝麻、青色捲心菜、菜花等。此外,從科學飲食的觀點來看,春季還應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營養素攝入量的相對比例,以增強抵抗力,防止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原則三:飲食宜清淡,忌食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春季應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為清溫平淡,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吃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胃寒的人可經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

  原則四: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的食品,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土木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功能。且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而酸入肝,甘入脾,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增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傷害脾胃之氣。有鑑於此,春季飲食調養,宜選甘溫之品,忌酸澀,主要以補益脾氣為主,故可多吃一點大棗、山藥、鍋巴等。

  原則五: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對症食補。

  祖國醫學提出,“春季養生當需食補”。但必須根據春天人體陽氣逐漸生髮的特點,選擇其平補、清補的飲食,以免適得其反。以下幾種人最適宜在春天進補:中老年人有早衰現象者;患有各種慢性病而體形孱瘦者;腰痠眩暈、臉色萎黃、精神萎靡者;春天氣候變化大,受涼後易反覆感冒者;過去在春天有哮喘發作史,而現在未發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熱者。凡屬上述情況者,均可利用春天這個季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選擇適當的食補法,防病治病。具體如下:

  ①老年人如有陰虛內熱者,可先用清補的方法。這類食物有梨、蓮藕、薺菜、百合、甲魚、螺螄等。此類食物食性偏涼,食後有清熱祛火作用,有助於改善不良體質。

  ②虛寒體質者,可多食核桃、枸杞等偏溫食物;

  ③溼氣較重者,當食化溼食物,如干荷葉、蓮子等。

  ④對於小孩子、老人,平時還可煮些橘子皮、蘿蔔、梨子或荸薺當茶喝,可理氣化痰、清熱潤肺,保護呼吸道。

  ⑤病中或病後恢復期的老年人的進補,一般應以清涼、素淨、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可選用大米粥、薏米粥、赤豆粥、蓮子粥、青菜泥、肉鬆等。切忌食用太甜、油炸、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損傷胃腸功能。

  原則六:千金難買春來洩,消脂排毒正當時。

  整個冬天,大多數人處於蟄伏狀態:深居簡出、運動量減少,又偏好膏粱厚味之食物,一冬下來,體內積存了大量的脂肪和毒素。古語有說:“千金難買春來洩”,意思指的就是“春季消脂排毒正當時”。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偏信民間的排毒藥物,其實,簡單的蘋果和鮮奶就有非常好的排毒功效。試試早上起來喝一杯鮮奶,吃一個蘋果。溫和有益,又有排毒的效果。其他的水果,例如:草莓、櫻桃、葡萄也有不錯的排毒功效。還有海帶綠豆湯,因海帶中的膠質成分能促進體內有毒物質的排出,綠豆性寒涼,可清熱解毒,所以,飲用此湯,毒素自然會隨著大小便排出。湯好飲有益,且不需要洩得那麼辛苦,不妨試試吧!

  養生的基本原則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晝夜變化,比之於四時,所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隨著醫學模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養,神為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為生命的主宰,宜於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於形而存在,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醫學,教育網 蒐集整理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形體的動靜盛衰,關係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為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為度。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三***保精護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為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慾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於心身健康。若縱情洩慾,則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節慾並非絕欲,乃房事有節之謂。保養腎精之法甚多,除節慾保精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景嶽全書·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鍼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