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育孩子情商書籍推薦

  哈佛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指出,EQ情商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個人的成功,IQ作用只佔20%,其餘80%是EQ的因素。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情商書籍,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情商書籍

  1.《我喜歡自己》年齡3-8歲——勇敢去愛!懂得自愛才能愛生活,愛他人。

  推薦理由:繪本通過描寫一隻樂觀開朗,活潑自愛的小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向小讀者們展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意識。那些樂觀的孩子們就是會像這隻小兔子一樣赤裸裸的表達出對自己的喜歡:他們喜歡自己的身體,喜歡自己的愛好,喜歡自己的微笑和夢想……這些樂觀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富有創造性,同時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的生活也往往充滿幸福和樂趣。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懂得自愛才能愛生活,愛他人!

  2. 《我不想生氣》年齡3-8歲——壞情緒的控制管理。

  推薦理由:生氣是最難控制的情緒之一。讓孩子們懂得每個人都會生氣,生氣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何調整自己生氣時的狀態並找到一種合適的解決方法。這是一次對孩子十分有用EQ培訓。

  3. 《西卡的心情》年齡3-6歲——引導孩子辨認各種情緒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很好引導孩子辨認情緒的繪本,要讓孩子儘早明白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心情:開心,生氣,悲傷,害怕,吃驚,自豪,緊張,失望,羨慕,喜歡,愛……,我們要讓孩子儘早學會辨認情緒。這樣的好處有三點:

  首先,若是開心的情緒,他們適合的表達,會感染到身邊的人。這樣孩子會逐漸建立一個很好朋友圈,成為“正能量”的使者。

  其次,若是生氣、悲傷等不好的情緒,孩子可以明白,接下來我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對方”。也就是說真正該做的事情不是因為自己生氣或委屈而找對方理論,而是應該意識到真正的困擾其實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那隨後該努力的是除錯情緒,做出合適的反應。在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後,父母可以輕聲問他們:“那你現在要不要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以此開始有效的親子溝通。

  最後一個好處是,孩子可以換位思考,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情緒,自己深刻體驗過。他們就會知道該怎樣照顧別人的感受。這是一種很好的提升孩子換位思考能力的方式。

  4. 《我真的喜歡你》年齡3-6歲——學習如何與自己最親最愛的人相處

  推薦理由:作為父母,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家裡的小寶貝精力無限,總是一刻不停換著花樣纏著你一起玩耍。其實,孩子在不停的換著遊戲方式邀請你時,已經感覺到你的心不在焉,所以他們是在嘗試找到一個好主題讓雙方都玩得開心。而你有時候只想安靜的獨自呆著,哪怕是一小會,卻被孩子煩得抓狂。

  這本《我真的喜歡你》的故事就能幫你解決這樣的問題。它將告訴孩子如何與自己最愛的人相處,也告訴父母們短暫而高效的陪伴比漫長而心不在焉的陪伴要好很多。即便是最親的人在一起,也需要相互理解和體諒。學著故事裡的主人公,和孩子一起拉拉鉤、守約定:“爸爸媽媽先陪你玩,然後你就不能在我做事情的時候搗亂。”

  5.《一隻脾氣暴躁的熊》年齡3-8歲——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別人的感受

  推薦理由: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四個好朋友斑馬,麋鹿,獅子和綿羊來到了一個山洞玩耍,一隻在洞裡睡覺的熊被他們吵醒併發怒了。為了能讓熊高興起來,斑馬,麋鹿和獅子做了很多努力但都被暴躁的熊趕出了山洞,因為他們做的一切熊都不喜歡。最後綿羊送了熊一個枕頭,熊終於開心起來,因為他總算能好好睡覺了。這個故事讓孩子們明白,綿羊的禮物雖然不是最好看的但卻是熊最喜歡的。此繪本教給孩子學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別人的喜好和感受,給孩子培養同理心的確很有必要。

  6.《不是那樣,是這樣的!》年齡3-6歲——推薦給那些愛爭吵打架的小鬼頭們……

  推薦理由:故事的一開始三個小動物就為石頭高樓倒塌的事吵成一鍋粥,誰也不願意耐心聽其他人講,他們都覺得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相,甚至還大打出手。直到最後,一隻在高高大樹上看到一切的松鼠站出來,才道明瞭事情的全部經過。靜下心來想想,每一件事,我們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真相”就不同。其實也難怪啊,因為我們不是對方,不瞭解對方的感受。父母在閱讀此繪本時可以引導孩子,瞭解到不同的屬於別人的想法,並且告訴他們,拳頭可解決不了絕大多數的問題,好好聆聽,好好解釋,好好找尋一條大家都能接受的法子。那才是情商小達人!

  7.《大嗓門爸爸》年齡3-8歲——接納,就是給愛最好的禮物!

  推薦理由: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兒,一個大嗓門壞脾氣的爸爸,一次離家出走,一段愛的尋找,一趟心靈的成長之路。此繪本巧妙而貼切的描繪出了粗糙的家庭生活和細膩的情感。我們也跟著繪本里的主人公開始了一場跌宕起伏的成長旅程。接納,就是給愛最好的禮物!

  8.《小綠狼》3-6歲——認識自我,認同自我和肯定自我

  推薦理由:小朋友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我覺得,培養情商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比如,先要認識自己的各種情緒,才能控制情緒。

  小朋友生來都是沒有自信的,總想讓自己和別人一樣,但慢慢她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地方,所以要教會孩子接納自己,肯定自己。不要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9.《凱能行》2-6歲——培養寶寶自信勇敢的品質

  推薦理由:這本書對培養孩子勇敢自信的性格有幫助,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從大人和周邊環境獲取不斷地肯定和讚揚,這些都是他們前行和取得成績的動力。

  書中小主人公的媽媽總是覺得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搞得凱有些鬱鬱寡歡,久而久之事情真的就做不好了。反而是一隻小貓鼓勵著他,為他恢復了自信。一旦對自己抱有滿滿的自信,很多事情竟然迎刃而解,變得輕鬆可行!

  所以,千萬別吝嗇對孩子及時的誇讚和鼓勵,這會激發他們的自信和興趣,而興趣是做好事情的關鍵。

  10.《沒關係沒關係》2-6歲——自我鼓勵,驅散內心恐懼

  推薦理由:人生不如意十有,如果能有一顆淡泊的心,一副淡定的性格,很多事情便不會那麼掙扎與糾結。對人對己多些寬容,多些豁達,幸福快樂的指數或許會跟著大幅提升。

  《沒關係沒關係》中爺爺對孫子的不斷安慰,“沒關係沒關係”彷彿成為了一句具有魔法的咒語,幫孫子驅散了很多內心的恐懼擔憂。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鼓勵。

  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問題組成,讓我們嘗試著運用“沒關係沒關係”的心態去面對,去處理,慢慢變得心平氣和。

  孩子情商教育的三大誤區要避開

  誤區1:智商為王 拒絕其他教育

  過去,我們常常會看見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只需要學習好什麼都不用管了,彷彿讀好書就等於以後有一個好的未來,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父母也就只重視孩子的智商發展,對於智商發展以外的一切東西都列為“以後孩子慢慢就懂”的範疇。這樣做可以說是不小心就耽誤了孩子的一生了。

  智商與情商密切結合,共同構成兒童快樂成長和未來成功的基石。孩子只有具備了語言、思維和基本的關係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同齡夥伴交往中培養人際關係能力,學會認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離開智商談情商或者離開情商談智商都是謬誤,尤其在早期教育階段更應該以綜合培養為主,切莫從智商教育的極端走向情商教育的極端。

  誤區2:單純枯燥的行為模仿

  很多家長在進行情商教育用得最多的方式可能就是“說教”吧,告訴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碰,你應該怎麼怎麼做,不應該怎麼怎麼。其實,這樣單純地讓孩子模仿順從,而他根本不能在心中形成認同,那麼完全不算是一種成功的情商教育。

  在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的時候,不妨試一下在和孩子的互動遊戲中慢慢培養,同樣是“分享”,家長們不妨試一下這樣說:“寶寶有這麼多的蛋糕,而媽媽一個蛋糕都沒有,你可以怎麼做呢?”

  誤區3:越早教越好 教得越多越好

  有一些爸媽卻在情商教育這一塊十分看中,覺得寶寶可以越早接受這方面教育越好,恨不得當孩子一出生就告訴他一切。然而母親大學親子教育專家告訴我們,情商教育的最佳年齡是4-6歲,而情商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情緒、情感。

  無論是自我情緒的感受、表達、調控,還是自己與他人情感關係的維繫,都需要在兒童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社會關係認知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