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是什麼意思

  ?熊市亦稱空頭市場,價格走低的市場。當部分投資人開始恐慌,紛紛賣出手中持股,保持空倉觀望。此時,空方在市場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做多***看好後市***氛圍嚴重不足,一般就稱為空頭市場。證券市場上是指總體的執行趨勢是向下的,其間雖有反彈,但一波卻比一波低。

  熊市的特點

  1、市場普遍看好,人氣沸騰,股民們瘋狂搶進,乃空頭市場即將來臨先兆。

  2.有利好訊息傳出,股價不漲反跌。

  3.市場不利訊息不斷傳出,行情呈兵敗如山倒之勢,紛紛跌停掛出。

  4.法人機構、大戶大量出貨。成交量明顯放大,股價卻滯漲。

  5.投資者紛紛棄權,而即將除息除權的股票亦毫無表現。

  6.人氣浼散,紛紛拋售股票,股價快速下跌。

  7.巨集觀經濟指標呈明顯下降趨勢,周邊市場紛紛下跌,政府對資本市場採用緊縮政策,物價上漲迅速。

  熊市的形成原因

  第一階段是“出貨”期。它真正的形成是在前一個多頭市場的最後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有遠見的投資人覺察到企業的盈餘到達了不正常的高點,而開始加快出貨的步伐。此時成交量仍然很高。雖然在彈升時有逐漸減少的傾向,此時,大眾仍熱衷於交易,但是,開始感覺到預期的獲利已逐漸地消逝。

  第二個階段是恐慌時期,想要買進的人開始退縮的,而想要賣出的人則急著要脫手。價格下跌的趨勢突然加速到幾乎是垂直的程度,此時成交量的比例差距達到最大。在恐慌時期結束以後,通常會有一段相當長的次級反彈或者橫向的變動。

  第三階段是由那些缺乏信心者的賣出所構成的。在第三階段的進行時,下跌趨勢並沒有加速。“沒有投資價值的低價股”可能在第一或第二階段就跌掉了前面多頭市場所漲升的部分。業績較為優良的股票持續下跌,因為這種股票的持有者是最後推動信心的。在過程上,空頭市場最後階段的下跌是集中於這些業績優良的股票。空頭市場在壞訊息頻傳的情況下結束。最壞的情況已經被預期了,在股價上已經實現了。通常,在壞訊息完全出盡之前,空頭市場已經過去了。

  熊市的操作策略

  第一期

  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往往出現在市場投資氣氛最高漲的情況下,這時市場絕對樂觀,投資者對後市變化完全沒有戒心。市場上真真假假的各種利好訊息到處都是,公司的業績和盈利達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業在這段時期內加速擴張,收購合併的訊息頻傳。正當絕大多數投資者瘋狂沉迷於股市升勢時,少數明智的投資者和個別投資大戶已開始將資金逐步撤離或處於觀望。因此,市場的交投雖然十分熾熱,但已有逐漸降溫的跡象。這時如果股價再進一步攀升,成交量卻不能同步跟上的話,大跌就可能出現。在這個時期,當股價下跌時,許多人仍然認為這種下跌只是上升過程中的回撥。其實,這是股市大跌的開始。

  第二期

  這一階段,股票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觸發“恐慌性拋售”。一方面市場上熱點太多,想要買進的人反因難以選擇而退縮不前,處於觀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開始急於丟擲,加劇股價急速下跌。在允許進行信用交易的市場上,從事買空交易的投機者遭受的打擊更大,他們往往因償還融入資金的壓力而被迫拋售,於是股價越跌越急,一發不可收拾。經過一輪瘋狂的拋售和股價急跌以後,投資者會覺得跌勢有點過分,因為上市公司以及經濟環境的現狀尚未達到如此悲觀的地步,於是市場會出現一次較大的回升和反彈。這一段中期性反彈可能維持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回升或反彈的幅度一般為整個市場總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熊市第二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中期性反彈以後,經濟形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趨於惡化,公司業績下降,財務困難。各種真假難辨的利空訊息又接踵而至,對投資者信心造成進一步打擊。這時整個股票市場瀰漫著悲觀氣氛,股價繼反彈後較大幅度下挫。

  第三期

  股價持續下跌,但跌勢沒有加劇,由於那些質量較差的股票已經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而這時由於市場信心崩潰,下跌的股票集中在業績一向良好的藍籌股和優質股上。這一階段正好與牛市第一階段的初段吻合,有遠見和理智的投資者會認為這是最佳的吸納機會,這時購入低價優質股,待大市回升後可獲得豐厚回報。

  一般來說,熊市經歷的時間要比牛市短,大約只佔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過每個熊市的具體時間都不盡相同,因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差異會有較大的區別。回顧1993年到2009年這段時間,中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經歷了股價的大幅漲跌變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轉熊,再由熊轉牛的週期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