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常考知識點

  財政學是研究以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財政學考試的相關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財政學考試知識點整理

  一、名詞解釋

  1財政:財政是國家或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對一部分社會產品與服務的分配活動

  2市場失靈:現實的市場機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與不足

  3外部性:無法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場交易成本或收益

  4純公共產品:是指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並不會導致任何其他人消費的減少

  5收入分配職能:是指財政運用多種方式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和調節,以期達到收入分配的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

  6消費的排他性:指產品一旦被供給,不能將任何人排除在該產品的消費之外

  7科斯定理:認為外部性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產權界定不明確或界定不當

  8庇古稅:通過使賣者支付與每單位產出的邊際外部成本相等的費用來實現負外部性的內部化

  9公共選擇:指人們通過整治過程來決定公共產品的需求,供給和產量,從而把個人偏好轉化為集體決策的一種機制或過程,它是對資源配置的非市場決策機制

  10投票悖論:雖然單個個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數票規則下卻得不出一致的集體偏好 11購買性支出:直接表現為政府向企業和個人購買商品或服務的支出,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也包括用於進行國家投資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 12轉移性支出:是政府為實現社會公平目標,單方面對居民和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無常財政撥款,不以獲得同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作為補償,受益者得到財政的轉移資金後也不需要返還給政府

  13瓦格納法則: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國家職能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從而導致政府經濟活動不斷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將不斷增加

  14財政投資性支出:也稱為財政投資或公共投資,是以政府為主體,將其從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中籌集起來的財政資金,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一種集中性,政策性投資

  15現收現付制:是指以橫向平衡原則為依據,以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繳費來支付現在保險受益人開支的制度

  16財政補貼:是指政府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政策目標,在一定時期內,通過財政分配,向特定的企業或私人提供的無償性補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則:政府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成本費用的分配,要與社會成員的支付能力相聯絡

  18稅收收入效應:對消費者表現為國家徵稅之後會使納稅人的收入下降,從而降低商品的購買量,而居於較低的消費水平。對生產者表現為政府課稅之後會使生產者可支配的生產因素減少,從而降低了商品的生產能力,而處於較低的生產水平。

  19稅收中性:不對納稅人的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產生任何影響

  20次優稅收:是指在滿足政府一定收入規模的前提下,課稅所導致的效率損失或超額負擔最小

  21巨集觀稅收負擔:亦稱總體稅負,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家在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過程中,以稅收形式集中的收入總額。

  22公平定價:政府相關部門通過一定程式和規則制定提供公共產品的價格和收費標準 23債務負擔率:是指當年國債累積餘額佔GDP的比例

  24債務依存度:反映的是當年國債髮型額佔財政支出的比例

  25李嘉圖等價定理:政府支出是通過發行國債融資還是通過稅收融資沒有任何區別,即債務和稅收等價

  26國債的擠出效應:在政府的財政赤字,以發行國債的方式彌補的情況下,政府支出的增加會減少非政府部門資金的供給,並形成市場利率上升的壓力,從而引起非政府部門投資減少的現象

  27複式預算:是把預算年度內的全部財政收支按收入來源和支出性質的不同,分別彙集編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收支對照表,從而編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預算。

  28零基預算:是指在編制預算時對預算收支指標的安排,根據當年政府預算政策要求,財力狀況和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需要重新核定,而不考慮該指標以前年度收支的狀況或基數。

  29績效預算:強調預算投入與產出的關係,是政府部門按所完成的各項職能進行預算,將政府預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績效基礎上,即幹多少事撥多少錢。

  30用腳投票:居民在不同轄區間的遷移體現了對不同公共產品的偏好。假定居民具有遷移的完全自由,那麼在競爭性的地方轄區之間,居民出於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動機,會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產品與所徵收的稅收之間的最佳組合,選擇他們最喜歡的社群,並接受和維護該轄區地方政府的管理。

  二、簡答題

  1、簡述公共產品定義及其特徵

  定義:具有公共消費性質的產品和服務

  特徵:消費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

  2、財政對農業投資的必要性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財政收入的基礎 ***2***農業是同時面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產業 ***3***農業內部積累不能滿足農業投資要求的客觀需求 ***4***農業支出專案很多具備正的“外部效應”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

  3、分析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1***定義:財政通過參與財力分配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職能

  ***2***主要內容:

  ①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的配置

  ②調節社會資源在各行業,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節後

  ③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

  ***3***機制和手段:

  ①明確政府的職責範圍,確立財政收支GDP的合理比重

  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

  ④通過稅收政策、政府投資、財政補貼和公債等手段,引導並促進民間投資,吸引高水平外資和強化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

  ⑤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4、分析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

  ***1***定義:財政運用多種方式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和調節,以期達到收入分配的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

  ***2***主要內容:①調節企業的利潤水平②調節居民個人的收入水平

  ***3***財機制和手段主要:①規範工資制度 ②加強稅收調節 ③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5、所得課稅的主要特徵

  ***1***稅負相對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複徵稅問題,不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3***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經濟權益***4***課稅有彈性

  6、政府預算原則

  定義:政府確定預算形式和編制預算的指導思想與準則

  主要原則:①公開性②完整性③可靠性④統一性⑤年度性

  7、簡要分析基礎產業財政投資的必要性

  ①基礎設施生產的規模經濟性②資本成本比維護成本和經營成本大得多③專案建成之前有很大一部分成本須投入***沉沒成本高***④行業的進入和退出成本很高⑤建設和回收期長

  8、簡述公共選擇的方法論

  公共選擇定義:人們通過政治過程來決定公共產品的需求、供給和產量,從而把個人偏好轉化為集體決策的一種機制或過程,它是對資源配置的非市場決策和機制

  方法崑崙的三要素: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經濟人假設,交易政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