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化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的頭等大事,這是當前化學教師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

  提高化學教師自身的素養的途徑: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化學科學素養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學素質。初中和高中化學教學大綱都明確要求: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教好學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兩個觀念需要更新:

  其一,強調化學“雙基”教學,不只是為了升學需要,不只是為學生考進高一級學校進一步學習化學打好基礎,還要考慮到學生畢業後未能升學***事實上大多數學生是不能升學的***,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作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化學基本知識和初步的化學科學素養;另外,“大綱”提出的“進一步學習”也不單指“升學”,還包括在實際工作需要時,以中學化學知識為基礎,對化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如自學或業餘進修等。

  其二,“大綱”在提出要重視“雙基”教學的要求之後,緊接著就強調化學“雙基”教學必須同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密切聯絡,要使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重要應用,要“教育學生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等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中學是基礎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為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德、智、體等方面的素質基礎。中學開設的課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厚的文化、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學化學教學必須改變那種以應考、升學為目的,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的脫離實際的傾向。

  將新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和即將投入實驗的新編高中化學教學大綱與過去的舊大綱相比較,我們會發現明顯的區別是:新大綱都一致強調在化學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培養他們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說,化學教學的任務是,既要用化學基本知識武裝學生,也要使他們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發展。這些教學目的,是主張“分數至上”、“片面追求升學率”、迫使學生埋頭於應考練習的“應試教育”所不能達到的。

  提高化學教師自身的素養的途徑: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

  “應試教育”片面強調灌輸,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教的過程,不重視學的過程,教師習慣於把課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講給學生聽,唯恐因某一點沒講到而造成考場上的失分;學生的學習被老師包辦代替,處於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功能,實施發展性教育行為。在課堂教學中,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主動地獲取知識,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現代教學論的根本觀點。

  科學發展的基本過程是:明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化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化學實驗的優勢,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

  第二步:觀察實驗***教師演示或學生親自動手***,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第三步:啟發學生思考,把生動的直觀引向抽象思維。

  第四步: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互啟發,得出結論。

  第五步:組織課堂練習,達到學以致用。

  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和發展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化學教師自身的素養的途徑:拓寬學生的成才渠道

  “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是隻設定了單一的必修課程,只有課堂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強調跟應考指揮棒對口接軌,教學視野封閉、狹隘,對全體學生不加區別地統一要求,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其結果是扭曲和束縛了人才發展。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構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的課程結構,重視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髮展,主張人才資源的多樣化、多層次。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形式,教好化學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同時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相對寬鬆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保證。要積極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參加選修課的學習,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觀、講座、興趣小組、社會調查、閱讀科普讀物等,使課內外、校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發展教育相結合,從多方面、多渠道開發學生的潛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努力學習黨和國家關於教育改革的方針政策,學習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堅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質、振興中華為己任,在工作實踐中逐步開創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