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和行為

  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往往無法擁有和諧、友好和可信賴的人際關係,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際交往的心理和行為

  1、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為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2、嫉妒心理。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著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為,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3、多疑心理。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著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裡得點實惠,要麼為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5、遊戲心理。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誠,把別人的友情當兒戲,抱著遊戲人生的態度,不管與誰來往都沒有心理的深層次交流,喜歡做表面文章。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往往聞風而逃,這樣的人無法結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孤芳自賞,以為自己是人中鳳、天上仙,是人世間最棒的,把與人交往看成是對別人的施捨或恩寵。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總是高高在上,端著個架子,一副驕傲冷漠的樣子,讓別人不敢也不願意接近,自然不會擁有朋友的。

  7、成見心理。對己自由主義,事事放縱;對人馬列主義,事事計較,而且極為刻薄。因為一件事情而對別人懷恨在心,心生怨恨,從此認定對方不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衚衕,與事與人斤斤計較,朋友會越來越少。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永遠不犯錯誤的,不懂得原諒,就不會長久地擁有友情。

  人際交往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認知偏差的影響

  按認知心理學的觀戰所為認知即認識。人生活在社會中,會產生對自我、對他人及對種種意義關係的認知。在人際接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偏差,那麼就會影響人際之間的正常交往。認知偏差主要有兩種:對自我認知的偏差和對他人認知的偏差。

  對自我認知的兩種偏差。一是過高評價自己,孤芳自賞:一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輕自賤。對自我的這兩種不正確認識都會影響人際交往。一般的說,人們大都不滿足自己的財富,卻很容易欣賞自己的聰明。孤芳自賞者正是過高評價自己,過分相信自己的聰明從而導致恃才傲物。對不如己者不屑一顧,惡語相向,以已之長量人之短,以已之聰明襯人之笨拙。或者對別人的所作所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與之交流。如此待人,誰會與你交往?人們只會避而遠之。你雖處人群卻倍感孤單。高估自己會影響交際,自我貶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價值,自輕自殘,與人交往畏畏葸葸,認為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沒有主見,看別人眼色行事,見到上級點頭哈腰,與同事交往,怕別人笑話,碰著鄰里總賠著小心,與朋友相聚,總覺得自己低人一截。這其實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則無自信,無自信則輕視自己,輕視自己則行為畏畏縮縮。神情暗淡,一臉小心,言詞唯唯諾諾。這類自輕自殘者,其實想以自己的行為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可事與願違。人們卻認為你***而不願與你交往。

  對他人的認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見待人,三是從眾,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沒有個性特色。這幾種認知偏差在人際交往中有不同表現。以貌取人常表現為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首次見面所形成的印象即為第一印象。這種印象主要是來自對方表情、姿態、身材、以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對人認識中有決定性作用。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對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視,對後來獲得的資訊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視。第一印象好對以後的資訊就會起到掩飾作用,產生正向優先效應,認為此人樣樣好,於是喜歡、信任他並與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後的認知中就會更多地注意其缺點,甚至把優點也當作缺點,產生負向優先效應,對他人則樣樣看不顧限,於是排斥、疏遠、嫌棄他。這種只看表面不著實質的認知傾向容易造成對人認識的失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聞其名,未見其人"的事,也是一種對人認知的偏差,可稱之為以資訊取人。在很多時候,交往對方在未開始交往時,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資訊,從而對對方形成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也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以成見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現為暈輪效應和定勢效應。暈輪效應是將認知物件的某種印象不加分析地擴充套件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裡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際中,人們在認識人時,由於對方的某一特徵或某一行為使自己產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蓋了對此人其他特徵和行為的認識,於是得出整體只具有這些特點的錯誤判斷。見木不見林、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造成對人認知的偏差,從而影響交往。定勢效應是指用一種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輕人看來,老年人固執保守,思想概化,舊框框多,缺乏改革、創新意識,當他們遇到某個老年人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歸入此類;而老年人則認為青年人單純、幼稚,缺乏經驗,辦事欠穩妥,當他們遇到某個青年人時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劃入此類。這種定勢效應若與認知物件的本質特徵一致,可簡化。縮短認知過程與時間,但往往也會導致認知者形成某種成見,陷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礙交往的正常進行。從眾則是根據多數人的看法來確立自己的觀點或態度的一種現象。這種人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隨大流,沒有自己的觀點,不管別人的看法正確與否,一味隨聲附和。這樣認識人,結果導致認識失真,影響與他人的交往。

  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還要正確認識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同時對雙方交往的目的、內容、方法也要正確認識,否則交往最終也會中止。例如交往動機不良,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一旦目的達到,交往活動也隨之而結束。

  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因

  情緒失控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

  情緒,人們常稱之為情感的外在表現。它在人際交往中極為重要。情緒隱藏在交際過程中,是一種心靈的無聲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則直接會影響文際質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績或被人羨慕的情況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於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別人不知,言語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飛色舞,甚至教導別人該如何如何等,往往導致別人的反感而不願與之交往。與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歡迎,因為沒有人願與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樣,失意忘形留給別人的印象也並不美好。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不幸,一個人若愁腸滿腹,化形於色,那麼人們會認為你過於脆弱,缺乏自制,只會給予憐憫或同情,而不會把你作為知交為你分擔不幸。若遇不公正對待怒形於色,遷怒於人,人們只會認為你淺薄,缺乏內涵,那麼你連憐憫或同情也得不到,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蔑,又何談與人交往?

  情緒表達沒有分寸同樣也會影響交往。例如不分場合、不看物件不顧輕重恣意縱情,情感反應過分強烈,就給人以輕浮、狂妄或動機不純等不好印象,讓人對你頓生輕薄之感而不願與你接近;反之,一個人若對喜、怒、哀、樂或對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無動於衷,反應冷淡,就會讓人覺得你冷漠無情。試想,一個人永遠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誰又願與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矛盾,人們的交往活動同樣如此。當交際活動中有了矛盾時,急躁衝動,情緒失控,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劍拔弩張,如此態勢,結果只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