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寒的描述

  每年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便是小雪。

  小雪時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古籍《群芳譜》雲:“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寒】寒氣所薄,凝而為雪

  小雪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小雪以後降水形式變成下雪,所以彩虹便不再出現;同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小雪 · 習俗

  醃製臘肉

  小雪以後氣溫驟降且空氣變乾燥,正是加工香腸、臘肉等食材的好時候。所以民間便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一說。

  品嚐餈粑

  民間有“小雪不耕地,大雪不行船”之說。小雪以後南方不再耕地,為了祭祀牛神,便用餈粑作為供品。因此,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便流傳至今。

  晾晒魚乾

  小雪前後,烏魚群以及旗魚、沙魚等會在來到臺灣海峽,為儲存足夠的食物過冬,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便開始晒魚乾。

  小雪 · 詩韻

  時候頻過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楓汀尚憶逢人別,麥隴唯應欠稚眠。

  唐

  陸龜蒙《小雪後書事》

  詩中寫道即便是小雪節氣已到,但江南的風景依舊與往昔一般無二,詩人所見還是江上丹楓、田間麥隴。

  小雪才過大雪前,蕭蕭風雨紙窗穿。

  而今共唱新詞飲,切莫相邀薄暮天。

  宋

  梅堯臣《次韻和王道損風雨戲寄》

  詩人描寫了小雪時節剛過,風雨就好像要穿透紙窗到屋裡來,此時此景,不如及時飲酒唱詞,莫要等到日落西山。

  滿城樓觀玉闌干,小雪晴時不共寒。

  潤到竹根肥臘筍,暖開蔬甲助春盤。

  宋

  黃庭堅《次韻張祕校喜雪》

  小雪初晴之後,城中景物如同銀雕玉砌一般,但詩人的注意力卻在被落雪覆蓋的竹根上,聯想著明年春盤中鮮筍的美味。

  小雪 · 哲理

  古人認為小雪節氣之後,由於“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導致“天地閉塞”,不適合去追求利祿,謀取榮華富貴,便轉而“獨善其身”。這種順應天時、豁然達觀得處世之道,這便是小雪這一節氣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因此,在小雪之後古人的生活便多以會友、攻讀、賞雪為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著的《快雪時晴帖》書札,便是記錄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

  此外,古人賞雪也以雪花的晶瑩剔透、冰清玉潔為美,推崇清白廉潔的處世之道,在擾攘塵世也要保持一種像雪花一樣的純潔無瑕,保持一份超凡脫俗、高潔的心境。

  朱偉談節氣|小寒

  小寒是十二月節。冬至一陽生後,十二月的小寒、大寒兩個節氣,是陽氣漸舒,到正月乾體結成的一個過程。陽升陰降導致小寒、大寒,陰昇陽降導致小暑、大暑,陰寒陽熱。寒入地越深,導致冰凍三尺;熱入地越深,導致土潤溽暑;所以,寒是陽升陰降的結果。寒為凍,暑為燠。小寒、大寒是指,冬至後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的冰凍程度。寒是冷極。到立春乾體成,陽氣出地,再隨上升的過程解凍。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是因陽氣上升到了天位***《周易》中的第五爻,變成五個陽爻逐一個陰爻***的結果。到農曆四月純陽,沒有陰氣了,落花滿地,又是陽衰的開始了。

  冬至入九。冬至前後,是南朝梁蕭子野《寒夜賦》描述的景象:“日晼晚而易潛,夜悠長而難曙。”“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是晉陸機《感時賦》中的句子。夜長難終,“晼”是將暮。早上太陽出得晚,過午很快偏西就將落了。越接近小寒節氣,隨著陽氣上升,天亮漸早。冬至後十五天是小寒,小寒節氣因此是從二九中橫跨到四九初,包含三九嚴寒,所以,一年中最寒是小寒後半與大寒前半。如何之寒?“漢時長安雪一丈,牛馬毛寒縮如蝟。”是杜甫詩。“一方黑照三方寒,黃河冰合魚龍死。三尺木皮斷文理,百石強車上河水。”是李賀詩。“黑”是指北方的玄武之氣,一方黑寒之氣能抑制三方之日。“三尺”是誇張,三尺木皮都被凍裂了紋理,百石重車上河也壓不碎河冰。

  “小寒之日雁北鄉”。雁就是鴻雁,大曰鴻,小曰雁。按照《尚書﹒禹貢》的說法,鴻雁冬月就居彭蠡之澤,彭蠡之澤即鄱陽湖。“冬至節氣漸北,夏至節氣漸南。”是唐朝孔穎達的註釋,他註釋說,“九月而南,正月而北”。雁南北,都是隨陽而動。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載始於《逸周書》中的“時則訓”。《逸周書》中的節候與《禮記﹒月令》相似。“孟春之月鴻雁來”、“仲秋之月鴻雁來”、“季冬之月雁北鄉”是《禮記﹒月令》的記載。二十四節氣是,雨水“又五日候雁北”、“白露之日鴻雁來”、“小寒之日雁北鄉”***《逸周書﹒時則訓》記為“雁北向”***。“來”和“北”,應該都指鴻雁飛過中原上空的時間。古人說法,鴻雁性惡熱,所以南翔不過衡山,衡山旁就有“回雁峰”。北呢?出山西雁門關往北,北方邊塞就泛指“雁塞”。以鄱陽湖為基點,“冬至漸北”,小寒之日“北鄉”或“北向”,就是已經北移了。這個“鄉”是指鴻雁的家鄉本是北方雁塞,這物候很清楚。那麼,孔穎達的“夏至節氣漸南”就是指,鴻雁此時從塞北開始南飛,仲秋時節飛臨中原,飛向鄱陽湖過冬。

  “又五日鵲始巢。”古人說,喜鵲是陽鳥,“先物而動,先事而應”,所以稱“靈鳥”,所謂“靈鵲兆喜,鵲噪則喜生。”因為喜鵲是陽鳥,此時感知到陽氣開始築巢。古人說,喜鵲善為巢,築巢完固,鳩性拙不能為巢,就竊居鵲巢。這就是《詩經﹒召南﹒鵲巢》中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維”是語氣詞,鳩是斑鳩,也有說是布穀鳥。喜鵲的鵲,古人說是因叫聲“昔昔”命名,“昔”是過去,“昔昔”的意味便是送舊迎新,它迎春築巢就很有意味了。《莊子﹒天運》說“烏鵲孺”,孺是孵生,築巢就因感知新年之氣,準備孵生了。

  “又五日,雉始雊。”“雊”是雉叫聲,雉是野雞。《周易﹒說卦》解釋離卦是雉,離卦屬火,雉因此是“火畜”。陽為火,它感陽而後有聲,就是“始雊”。古人說,雉飛若矢,故從矢,矢就是箭。但它是雞類,又不得遠飛,故“一望而墮”。《詩經﹒邶風﹒雄雉》:“雄雉于飛,洩洩其羽”,“雄雉于飛,下上其音。”“洩洩”是閒閒緩飛之貌,“下上”說明鳴聲是自下而上。雄雉的毛羽漂亮尾長,雌雉色澤相對要暗,尾短。古人稱它是介鳥,善鬥,可勇武不屈守死,有氣節,士因此“執雉”,彼此作為禮物相贈。雉扇也因此作為儀仗。雉也稱“翟”,翟衣、翟車就是用雉羽裝飾的衣服和車。《大戴禮記﹒夏小正》的說法是,“正月雉震雊。”說正月雷還在地中,雉就已感應到其微動而鳴。大寒前五日,最寒冷時,距正月還有時日,它是先知。

  這三候,都是感應到陽氣的動態。此時感應到陽氣的還有,比如蠟梅開了,梅含蕊了。蠟梅其實非梅,但它比梅還早感知到春氣,開在梅前。劉禹錫詩“梅蕊覆階鈴閣暖,雪峰當戶戟枝寒。”表達的就是小、大寒節象。“鈴閣”是官府,“戟枝”指古兵器戟上橫出之刃,朔風中枝寒如戟刃。劉禹錫還寫到“營飛柳絮雪,門耀戟枝霜”,都是冷到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