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學習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一起來看一看吧。

  學習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篇一

  健康對於個人來說,乃是事業成功之本,幸福之源。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素質全面發展中具有基礎與核心的作用。

  對於一名教師不僅要在學業上能為人師表,更應在人格和行動上成為示範。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教師要學會在競爭中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身心素質;通過自身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和影響學生。否則,教師出現心理上的不適應,必然會引起一些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如態度粗暴、挖苦諷刺學生和對學生冷漠等,這些不良的教育行為對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學生具有很大的消極影響。

  通過本次學習和培訓,使我們每個教師都能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會與學生平等相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瞭解和掌握青少年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主要特點,自覺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教師的心理問題解決主要的應靠自我教育,即通過自我調適來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認清形勢,調整心態,適應現實。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坦誠開放,正視自己,承認自身的不足與缺陷。接納他人,以誠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使教師保持健康的身心。

  教師在傳道、授業的同時要做到:工作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將生活中不愉快帶入課堂;冷靜地處理課堂中的不良和突發事件;剋制偏愛情緒;一視同

  仁對待學生。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健康的心理,能幫助我們笑著面對人生,把挫折當做人生進步的墊腳石,當做磨練意志與才氣的機遇,當做未來的財富。心理健康的人善於調節自己,應付各種複雜情境,他們樂觀、富有情趣、充滿活力,善於感受、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這樣的人的生活質量也就很高的。

  總之,人體是一個整體,身心功能緊密相關,互為因果,這是現代全面健康概念的出發點。軀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軀體健康的保證和動力。一個人只有處於全面健康狀態,才能維持身心平衡的協調穩定,消除各種精神壓力,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幸福、快樂工作和生活。

  學習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篇二

  第一次接觸心理課程是在上大一的第二個學期的時候。我想學校可能是為了減小大學生學習與心理的壓力,為我們排解心中苦悶與壓力才開設了這門課程的。自認為心理還比較康健的我,聽完課後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和需要變更和疏導的地方。從那時開始接觸心理學,同樣也開始慢慢了解心理學。心理健康課為現代的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擇業觀、愛情觀、價值觀提供了條件

  認真回想一下,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會適應問題往往會導致衝突和矛盾,而這些衝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的話,就會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現代大學生都是經歷了殘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為了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取勝,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呵護,學校的硬式教育,是我們缺乏生活經歷,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問題,總不能很好的處理解決,出現心理問題也不能正確的疏導,以至於出現心理疾病。這只是冰山一角,廣泛的說,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是人們產生了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從而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焦慮感,各種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失衡。

  心理將康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摘自書籍***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同時大學生心理將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質是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大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個人的心理的將康與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其次,心理健康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的他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使人格發展不僅能正確引導一個人的發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進而使我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最後,心理健康能夠更多的發掘學生的潛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

  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則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將來能報效祖國的前提,也是祖國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極其重要!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裡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多看些心理書籍,正確引導自己的心理髮展方向,不偏道,不出軌。

  4、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如果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心理問題不能解決,就應該找心理老師諮詢,尋求幫助,徹底的解決心理障礙。

  5、同時,我認為學校需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正確的引導學生,把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裡,不給它“水”,不給它“肥”,讓他無法生根發芽!

  通過大學裡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一下需要幫助的和有心理障礙的同學,讓大學充滿健康,充滿快樂和溫馨的氣息,遠離心理問題。人大學無憂,讓生活無憂!

  20xx級旅專班: 喻婷

  學習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篇三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收穫二三點

  參加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研究課題以來,作為課題組的骨幹成員和子課題主要實施者,我認真參加了每次集體心理輔導活動,自學了不少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並時時注意用心理衛生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覺得獲益匪淺。回顧一年半的學習和實踐,本人主要在以下方面有了一些進步。

  第一,通過自我教育,我學會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從而使自己看問題更全面。比如學生上課不專心、不肯做作業、破壞紀律、小偷小摸、打架罵人等缺點和錯誤,過去我總是把它們當成道德品質問題,處理的方法往往是教育、批評、警告和處分,結果搞得我自己很不愉快,教育效果總是不好。經過一年多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動,我懂得了其實學生身上發生的許多問題行為,並不是由於品德原因,而是心理原因,若將這些心理原因引起的行為作為品德問題來處理,當然會事與願違。後來我就十分注意糾正以前的想法和做法,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要。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首先耐心詢問和了解學生這種行為背後的潛在原因,理解學生,尊重學生,讓他們對我坦露心扉,說真話,說實話,這樣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這樣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又比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雖然仍免不了會像以前那樣出現焦慮、傷心、暴躁等負性情緒,但我總是立即調動自己心理調節的意識,喚起正確合理的觀念,與頭腦深處的不合理信念作鬥爭。而且我總會想起省教科院心理學專家周紅五老師的一段話:“人的一生中總是有起有落,當我們悲觀、失望、痛苦、難受的時候,怎樣發洩都是可以的,但是要記住兩點:一是永遠不要傷害自己,二是永遠不要傷害別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主動調節和冷處理之後,我總能放下包袱,如釋重負,重新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第二,通過自我教育,我學會了運用心理衛生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收穫二三點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我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任何人都難以避免產生心理問題,但是,有許多心理問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在壓力面前,或在遇到挫折時,如果能夠適時地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或許就會感到豁然開朗。作為年輕教師,追求事業上的成功,追求業務上的出類拔萃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旦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就要學會及時放棄,隨遇而安,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比如最近縣裡要辦小學語文、數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如能參加這個班的培訓,是一個專業成長的極好機會。可是由於各種原因,事先我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而未提出申請,當然也就沒被推薦。當我得知這件事情時,心裡產生了十分強烈的應激反應。我騎上摩托車飛馳了幾十裡山路,各種各樣的念頭輪番在我腦海裡出現。最後,在呼嘯的山風中我才漸漸地恢復清醒。回到家裡把音響開得山響,在強烈的音樂聲中自我放鬆;接著我坐到寫字檯前刷刷地寫,把自己的委屈、不滿、怨恨和傷心,暴風驟雨般地傾注筆端;最後,我帶著自己

  在激情狀態下寫出來的文字去見課題組長方老師。我把這份心理認知作業交給方老師,同時我想還在方老師面前敞開心扉激動地傾訴,但是奇怪的是,這時我已經激動不起來了,因為我已經想通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我雖然失去了進骨幹培訓班的機會,可是作為學校教科室主任,我已經是骨幹教師了,學校派那些比我更年輕的教師去參加培訓,這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我幹嗎這麼胸襟狹隘呢?我的心裡風平浪靜了,我靠自己的力量平息了情緒的風暴,戰勝了自己。

  又比如,以前有一些學生的表現總是讓我頭痛不已,我無計可施,現在我把心理輔導的方法用於實踐,不少問題竟然迎刃而解了。班裡有幾個學生上課從來不敢舉手發言,點名讓他們發言,他們怯怯地站起來,低著頭,漲紅了臉,半天不說一句話。我試著運用系統脫敏的方法,一步一步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培養他們主動發言的習慣。首先我有意識地讓他們在課下幫我做一些小事,並找機會與他們談天說地,讓他們知道其實他們也很能幹,知道教師很關注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我讓他們在小組討論時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有意識地讓他們讀一讀、背一背,有時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他們終於在課堂上舉起了手。再如,有一個學生老是不完成家庭作業,不管怎麼批評、教育甚至恐嚇都無效。今年我運用***製法,不斷給予鼓勵和強化,現在他終於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了。

  第三,通過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我認識到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並且心理健康是處於與身體、環境、活動各系統的相互關係中的。因此,教師要想使自己從亞健康狀態走向健康,從健康走向更健康,並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鍛鍊和修養。首先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尤其是要博覽群書,只有吸收多元文化,才能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其次要鍛鍊身體,健康的身體有益於心理健康;再次要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樂於助人,豁達大度,必然有利於身心健康。

  與此同時,我也認識到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雖然對教師的幫助很大,但也有侷限性。它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較小的心理問題,但如果發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我們還得求助於專家的諮詢和治療;它雖然對恢復和維護心理平衡有很大的幫助,但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如果一味為求得心理平衡而輕易放棄理想和追求,那是不可取的。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對自己的事業和理想要執著,不可輕言放棄,而對遇到的挫折和失敗要達觀、超脫,這樣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和飽滿的熱情去追求自我實現,做到以“出世”的心態去幹“入世”的事業。

  心理健康很重要,如今的青少年有很大比例心理不健康,影響了他們的學業和就業。自從達爾文發表物競天擇的理論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成了無情的社會制度被確定下來,對生存競爭之敗下陣來的人而言,將面臨著巨大的心靈困惑:挫折、衝突。情緒底落、灰心、憤怒、厭世、焦慮等等。

  在人生的旅途中,若遇到各種大小的困難,首先我們必須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人生就是苦海。許多植物,不經嚴霜冬雪的侵襲就不能成長,麥子若沒有霜雪覆蓋,第二年收成就不好。人類又何嘗不然!日本藤原藤房在他的《言志錄》中,把人生所面臨的各種磨難視作上天對他的祝福:“上天之降禍於我,表示尚未捨棄我。”既然一切成就必須在困難中產生,當困難臨頭時,我們又何必只知道消極地怨天尤人,而不把這些逆境轉成良機,從中獲得成功的美果呢?

  心理是需要調整的,關鍵問題是,不要把失敗當作是完蛋。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我們一生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失敗,而且還可能少做少失敗,多做多失敗,那麼我們是否就什麼都不做呢?不是的。要成功必須經過失敗,要吸取教訓,不屈不撓,天下無難事,只怕無心奮鬥的勇士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係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感,驚歎“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