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老問題的隨筆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壓力的增加,我們老了以後的養老問題將是一個大難題,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孩子長大之後,我會讓他送我去最好的養老院》。

  亙古以來,“養兒防老”的思想在國人心中生根。更甚至於,在國家“二胎”政策放開的情況下,許多父母要二孩的原因還是:“老的時候,兩個孩子可以輪流在床邊守護”。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給孩子零花錢、壓歲錢,都會有意無意的順便問一句:“把你養大要花費多少金錢,等爸媽老了,會養我們嗎?”起初孩子聽到這些話的時候,肯定是萬分感動,紅了眼圈回答說:“爸媽,你們老了,我一定會養你們的”。可久而久之,這樣的問題便如同舊聞,在孩子心中不會有絲毫漣漪。年齡到了青春期,在孩子心中,估計就只剩下反感了,甚至會反駁幾句:“等我長大了,把你養我的錢,全部還給你”。

  是不是聽了之後感覺非常生氣?是不是感覺我們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就這麼白養了?其實錯誤的,首先是為人父母的自己。孩子的存在,從愛情的角度講,是二人情感的見證;從家族方面說,是人丁的興旺延續與傳承;從社會層面分析,更是祖國的一朵花朵或希望。

  他的存在唯獨不為還債,英國心理學女博士希爾維亞·克萊爾說:“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龍應臺在《目送》中也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已經不允許將要老去的我們,矯情的用“烏鳥私情”、“扇枕溫席”這樣的成語去束縛我們的孩子。孩子是家族血脈的傳承、甚至是家族文化事業的傳承,他身上揹負的使命已經足夠大,足夠沉重、足以讓他疲憊不堪。

  等孩子長大之後,我會告訴他:“如果有能力,請送我去最好的養老院”。

  如果他能夠答應,我將會非常高興。那裡有超市、飯店、各種娛樂設施、醫生和護士,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我怡然自得,與同齡人聊天的歡暢讓我愉悅,定期的身體檢查讓我安心。最好的養老院並不是誰都可以去的,如果孩子能夠送我們二老過去,最起碼說明孩子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撐這筆不菲的費用,那麼孩子的日常生活,我們就不會操心,更不會牽腸掛肚他的衣食溫飽。

  如果他能夠答應,我將會非常高興。而立之年的他,或許已經有了妻兒,孩子的養育問題、教育問題,將是最讓他焦頭爛額的事情。如果孩子能夠送我們二老過去,最起碼說明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問題不用我們操心,他完全有能力去解決他的家庭生活與工作事務上的麻煩。我們就不會整日擔心他的孩子是否有人照看,孩子的衣物是否有人清洗,更甚至家庭的一日三餐,是否能夠美味可口、營養搭配均衡。

  如果他能夠答應,我將會非常高興。整日為事業奔波勞累的他,更需要一個溫馨的家庭,一個可以安心歇息的港灣。勞累之時的兒子需要全身的放鬆去替代疲憊,而不是在奔波之後還要緊張兮兮掛念我們二老身體是否安康、飲食是否安全。如果兒子未來的事業不是醫生,我當然不會愚蠢到認為他的醫術會比醫生還要高明。

  做為父母,不要整日把“孝”這個字掛在嘴邊,把“養老送終”當作孩子的緊箍咒,不要給孩子任何的道德***。自古忠孝就不能兩全,亙古至今,父母就視子女為心頭肉,如果真的愛孩子,就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當放手時毫不猶豫的助他一臂之力,讓他實現自己的追求。若,實在能力欠缺,不能給孩子太多的幫助,那也不能拿孝道之由,阻斷了孩子的前程與未來。

  說到底,孩子不僅僅屬於我們,他更屬於我們的家族,乃至我們的國家。

  看透了這樣一個現實,會不會有點詛喪,有點無助?可我們的生活不就是逃離一個套,跌入另一個套的過程嗎?還是不要做一個吃瓜群眾了,多考慮一下我們的養老問題,是去好一點的養老院比較現實,還是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家庭抱團養老比較實際?

  公眾號:3度夢想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