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藉口的記敘文

  永遠不要試圖為自己尋找藉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藉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僅供參考。

  篇一

  沒有任何藉口!

  ——這是一句多麼言簡意賅,而又是多麼重要的一句話呀!

  正是這句話,塑造了美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5名陸軍五得上將以及無數成功人士。

  是的!

  沒有任何藉口!

  永遠不要試圖為自己尋找藉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藉口!

  但是,請轉回到現實中來想一想吧。如今,太多的藉口充斥在我們的周圍,為自己找藉口已經是一個十分稀鬆平常的事情了。而且似乎所有的藉口都看上去那麼合理。例如,上學遲到了,有手錶停了之類的藉口;作業未完成,有作業太多這類的藉口;找不到荼,還有就業太難,工作不合適之類的藉口……  1、上學遲到了,藉口是手錶停了,這藉口很實在,但這也暴露了你的弱點——你並不是一做事非常細心的人,你也不是一個能夠考慮到多方面因素及可能的人,手錶是停了,但是你達之前完全應該考慮到這一可能發生的情況,如果這麼想,你還能保證在這看似合理、客觀的巧合之中沒有你的因素嗎?真正細心、考慮事懷全面的人不會在僅為自己設了一道保障重保障,如果這樣的知,怎會遲到?

  2、作業未完成,藉口是作業太多了!然而作業是每個學生的作者國,有責任心的會漂亮發、 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項任務,而不是想著如何把個人的一時懶惰歸咎於客觀上的不利條件,但不知你可否想過,人生在世,周圍的環境總在不停發一變化,不利的條件永遠不會離開你,而作為一個人,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竭盡一切可能和投入力量去減少它們、克服它們,而不是抱怨它們,因為它們不會因你的抱怨而遠離你。

  3、工作找不到,藉口是就業困難,工作不合適,但這都說明了你做的還不夠,假若你是北大的博士生,是國外留學生,還會存在就業難之類的問題嗎?至於工作不適合,歸根到底是你缺乏自信,不敢進入新的領域,這種人通常是把自己的不足、缺陷看作是社會的產物,似乎社會欠他們什麼,然而社會不是為了一個或幾個人存在的,相反地,每個人都有義務、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說穿了,找這種藉口的人是沒有責任心、自信心的人,是懦弱的人。

  這麼一想,這些看似全理,無懈可擊的藉口不攻自破了。

  當然你們可能會說,我這只是一廂情願,別人不一定就會找我所舉的藉口,是的,其實如果我們用心去那些心裡的暗處尋找,會發現一支“藉口大軍”,其中有客觀的: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當我們試圖為自己辯護,這支大軍就在聲援你、支援你、幫助你“解脫自我”,這些藉口無論形式上、語氣上,內容上如何千變萬化,其目的無一不在推諉、抱怨、遷就、妒世嫉谷,以證明此事之所以失敗的原因與你無關,或是說明你根本無力改變,或是承受此事,這就是藉口的目的。而藉口的最大危害則在於一種消極的、放棄的、不振的思想,因為藉口常常帶有著“我不能……”“我不可以……”這類的不自信、消極的潛臺詞,而這種思想最終將會成為你成功之花苞的剋星,是你體內的毒蟲,無時無綮不在凱覦著人成功之花的莖、根、葉。

  當找藉口成為你的一種習慣後,你將不可挽回地走向失敗,與成功無緣。

  既然藉口的危害如此之大,為什麼藉口仍可以馳騁於人們的心靈之中,賤踏在成功的花朵之上呢?  我想這大概是人性的悲哀,藉口似乎總是在維護著你的面子,於是在“面子”思想的支配下,你開始越來越依賴藉口,並開始以藉口矇蔽自我,你的執行能力日漸喪失,你可以用藉口抵擋著一切外界的責備、掩飾一切你的過錯,正如***一般,而這又促使你進一步依賴藉口,直到把自己最終毀滅。

  治療並殺死這條毒蟲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強迫自己灌輸一劑良藥,這良藥很簡單,也很難——永遠不要試圖為自己尋找藉口。

  是的,就是這個13個字——永遠不要試圖為自己尋找藉口!

  這劑藥太簡單了,一共13個字,在漢語言中也僅僅是個單鋸,可以說識字的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但這劑蘊含也太難,因為長期依賴藉口的人就像***者一樣,想讓他們一下子戒掉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這劑藥,才能挽回一株成功的花!

  那麼這13個字究竟有何魔力能使成功之花盛開?因為這13個字強化的是人們的行動意識,體現的是完美的執行能力,而具備了這兩點,造就的必然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是的,永遠不要試圖為自己尋找藉口!

  美國成功學家格蘭納特有一句名言:只要你有自己繫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機會。相信自己吧,放棄藉口的溫床,把過去尋找藉口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你的學習、生活中,你要明白,人生無藉口,失敗無藉口!

  篇二

  沒有任何藉口是執行力的表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工作就是不找任何藉口地去執行。  一支部隊、一個團隊,或者是一名戰士或員工,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就必須具有強有力的執行力。接受了任務就意味著作出了承諾,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諾是不應該找任何藉口的。可以說,沒有任何藉口是執行力的表現,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想,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的態度。思想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動,一個不找任何藉口的員工,肯定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員工。可以說,工作就是不找任何藉口地去執行。

  如果不把西點軍校僅僅看作是一所陸軍學校的話,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西點軍校的很多訓練方法和思想應用於企業特別有效。比如在西點,軍官向學員下達指令時,學員必須重複一遍軍官的指令,然後軍官問道:“有什麼問題嗎?”學員通常的回答只能是:“沒有,長官。”學員的回答就是作出承諾,就是接受了軍官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就連站軍姿、行軍禮等千篇一律的訓練,都無一不是在培養學員的意志力、責任心和自制力。在這樣的訓練中,西點軍校的文化慢慢滲透到了每一個學員的思想深處。它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你,讓你總是具有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鬥志。

  喜歡足球的朋友都知道,德國國家足球隊向來以作風頑強著稱,因而在世界賽場上成就斐然。德國足球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點我卻特別看重,那就是德國隊隊員在貫徹教練的意圖、完成自己位置所擔負的任務方面執行得非常得力,即使在比分落後或全隊困難時也一如既往,沒有任何藉口。你可以說他們死板、機械,也可以說他們沒有創造力,不懂足球藝術。但成績說明一切,至少在這一點上,作為足球運動員,他們是優秀的,因為他們身上流淌著執行力文化的特質。無論是足球隊還是企業,一個團隊、一名隊員或員工,如果沒有完美的執行力,就算有再多的創造力也可能沒有什麼好的成績。

  巴頓將軍在他的戰爭回憶錄《我所知道的戰爭》中曾寫到這樣一個細節。

  “我要提拔人時常常把所有的候選人排到一起,給他們提一個我想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我說:‘夥計們,我要在倉庫後面挖一條戰壕,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我就告訴他們那麼多。我有一個有窗戶或有大節孔的倉庫。候選人正在檢查工具時,我走進倉庫,通過窗戶或節孔觀察他們。我看到夥計們把鍬和鎬都放到倉庫後面的地上。他們休息幾分鐘後開始議論我為什麼要他們挖這麼淺的戰壕。他們有的說6英寸深還不夠當火炮掩體。其他人爭論說,這樣的戰壕太熱或太冷。如果夥計們是軍官,他們會抱怨他們不該幹挖戰壕這麼普通的體力勞動。最後,有個夥計對別人下命令:‘讓我們把戰壕挖好後離開這裡吧。那個老畜牲想用戰壕幹什麼都沒關係。’”   最後,巴頓寫到:“那個夥計得到了提拔。我必須挑選不找任何藉口地完成任務的人。”   無論什麼工作,都需要這種不找任何藉口去執行的人。對我們而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不要用任何藉口來為自己開脫或搪塞,完美的執行是不需要任何藉口的。

  篇三

  讓出舞臺燈光看上去不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觀眾最在意的是這一退一讓間精神世界的磅礴大氣,收縱自如的生命高度。於是,全場起身,掌聲轟鳴,躬送離開。 掌聲過於響亮,終於摻雜了點矯飾的成分,也許離開者的真正心境,也就因此沉埋入餘絲紛繁難理的紙頁殘扉間,再也翻不開。我想,退讓的真正根源不在於心地的重量,恰恰在於那些離開者在自己的心中世界,都是個弱不禁風、害怕失去的侏儒、懦夫。離開是被迫的舉動,不是他出讓了舞臺,是舞臺出讓了他。可心裡有委屈,臨走時就要最後細妝一次,用美,來狠狠地報復一下臺上演員,臺下觀眾,臺外世界。 這其實不美,夾帶了一點美學質因,也全然談不上美,或是悽美。這只是悲劇。

  1492年1月2日,這一天在格拉納,佔據了伊比利亞半島七百多年摩爾王朝的年輕國王,阿卜蒂拉棄城投降。城門外,收復失地的西班牙師眾才送了一口氣。這場攻城戰,已持續了兩百多年。 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不久前接見了哥倫布,這個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的熱忱人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尋求幫助,但多被當作江湖騙子,就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被一名委員追問到語塞。 哥倫布缺乏正規教育,無心宗教,醉心航海,事實上向西探尋中國印度的說辨由來多年,也只有到了西班牙即將統一伊比利亞南部時伊莎貝爾才開始聽取哥倫布的雄論。她關注的不是哥倫布的航海熱忱,而是統一之後西班牙的未來。 可見新的主角也有自己的難處。西班牙葡萄牙之所以做為十五世紀航海先驅,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並不是歐洲大陸的主角,他們向東無望,處在最西,於是揚帆啟航。 而城內的摩爾人幾百年就已經開始廣開言路尋找延續歷史的方法了,他們的祖先早年從北非飄洋而來征服了西班牙,西班牙幾百年來都醞釀著復仇計劃,戰爭爆發之際,其中一方已揹負百年國恨,這裡已沒有心理均勢。失敗了又向哪去呢?北非老家?那裡已不是家了,無處可去,這裡才是自己的家。無數次失敗,摩爾人漸漸失去了信心,城外那夥能扛七百年,最後兩百年能圍著一個城池不放,挺有耐心的,既要離開,咱爺也陪你耐心耐心吧,抖擻精神,聚集全城良匠,破土開工!

  最初的心理總是絕望,絕望也有疲憊的時候,何況水洩不通兩百多年,於是漸漸平靜,新生出一種毫無目的的藝術衝動,三分之一在炫耀,三分之一在絕望,還有三分之一,自己都不知道。 這正是阿爾汗布拉宮,絕望中的悲劇美學。 相傳阿卜蒂拉找了一個邊門出宮,在遠處一個山頭回頭眺望,往事心頭,不禁落淚。母親在身邊說:“哭吧,一個男子漢守不住自己的功業,應該流一點眼淚!

  我想這個故事是真的,這終究不是純性的美,其中還有心懷不甘。 讓出舞臺,這年8月3日,哥倫布揚帆出海。

  看過一篇《悽於悲的距離》,作者很明確地把悽和悲分開,並註明了悽是可以與美結合的。我不大同意,就形式而言,悽和悲都是可以與美結合的,雙方的差距只在於情節的不同。處在徹底的毀滅之中,悲劇就永遠只能是悲劇。大了而言,我們所說的很多悽美,也未必就是悽美的,人們界定悽美的標準或許是,悽是一種能讓人產生感慨的世事不完整,與美結合,感慨變成感動,成其為悽美。可我想,就依著這種邏輯,悽美也是悲劇,悲劇在於它與悲劇的互換也只在於情節上的一點刪補,只是刪補沒有發生而已,我們概念裡的悽美的部分,大多要併入悲劇。悽美是悲劇的藉口。

  其實,中國古代也是能夠找到幾個讓人感慨的例子的,同是帝王的李煜,報復的方式是詞作,這些詞作流轉在宋朝街巷間,有家國惆悵,復仇幽恨,卻又幫助宋朝開闢一代婉約風氣,功效也愈難說清。 還有一個千年之前的諸葛亮,青年時瀟灑俊逸,晚年時卻變得鞠躬盡瘁,連《三國演義》也淡化了這個漸變的過程,只寫成是因為白帝城託孤時的頃刻感動。我想,應是他臥龍先生在那個時段就已預知到了理想之不可得,就已從心底疏遠了美,他不找悽美的藉口,全然成其身為悲劇,把那段歷史的主角讓給了同是翻雲覆雨的曹操,後者登臨碣石,寫下《觀滄海》。 可見,很多歷史曠世精神的傳承,都在悲劇與悽美之間打轉。

  千年之後,另一個文人用手輕輕撫摸過阿爾汗布拉宮的宮牆,去尋找當年年輕皇帝出走時的門。當年阿卜迪拉向勝利者提出一個條件,把出走的那扇門用牆磚封上,文人尋找時已經找不到痕跡了,微嘆一聲,繼續歐洲的輕裝旅程。 “歷史留下了太多交融的縫隙,使一切冠冕堂皇的對仗都成了自欺欺人的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