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垃圾分類的校園黑板報圖片

  目前中國許多城市受到垃圾問題的困擾,垃圾分類是目前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源頭減量垃圾的方法,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一些及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欣賞

  1

  2

  3

  4

  5

  關於垃圾分類的校園黑板報資料

  當垃圾分類在城市遭遇“瓶頸”的時候,在我省一些農村地區卻頻現亮點:以美麗鄉村建設聞名的桐廬縣,不僅農村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近年來更是嘗試推進農村環境自治,迄今已取消29個行政村的保潔員,實現環境整治從“政府推著走”到“村民主動幹”。

  無獨有偶,金華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處理的做法,今年曾連續被《人民日報》和央視報道,當地原本不起眼的農村垃圾桶,如今走紅成為“中國好垃圾桶”,實現垃圾治理經驗的“農村包圍城市”。

  作為一項環境治理的國際通行做法,早在16年前,國內就開始在北京、上海、杭州等8個城市試點垃圾分類收集。從試點推行的情況看,這項工作從總體上看還是收到一定成效的。不過在成績面前也應該看到,儘管多年來,城市居民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垃圾分類的觀念,但在實際生活中垃圾分類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按照傳統看法,農村地區的衛生條件和習慣相對落後,垃圾分類起步也晚於城市,但為什麼現在一些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工作卻反而勢頭看好,大有後來居上的態勢?

  有專家認為,在客觀上,農村能夠為垃圾分類提供更廣泛空間;而且農村的生活節奏相對慢於城市,村民有更多時間去做好這樣一件事。但從我省一些垃圾分類工作開展較好的農村地區來看,除客觀條件外,更重要的還是充分調動了“人”的因素。對於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工作來說,缺乏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的。

  這些垃圾分類工作開展較好的農村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不在垃圾分類的“落細”“落小”上下足功夫。桐廬縣母嶺村村委會推出星級評定製:垃圾收集員每天都會來打分,垃圾分類正確得1分,房前屋後整潔得1分,然後按月度、季度、年度分別評出一星、兩星、三星。而龍峰民族村給農戶的垃圾袋都有編號,如果發現袋裡垃圾分類出錯,通過編號,馬上倒查到戶……即使心懷僥倖的村民,在嚴密的制度面前,也難以矇混過關。

  金華農村在推廣垃圾分類方面也有自己特色,家家戶戶門前的“網紅”垃圾桶構造簡單,一隻桶分成兩類“可腐爛”和“不可腐爛”,正因為簡單易記,連村裡80多歲的老奶奶都分得很清。

  對於我省農村地區在推廣垃圾分類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城市雖不能簡單地照搬,但其思路卻值得城市管理者思考。目前,在國內一些城市,政府部門在垃圾分類方面其實也花了大力氣,投入不小收效卻不如預期。為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垃圾分類宣傳和推廣的制度建設“落細”“落小”上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落細”“落小”不能只靠政府部門一家“吆喝”和大包大攬。像某城市小區多年來一直由政府免費提供分類垃圾袋,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免費垃圾袋停止發放,小區重現五花八門的垃圾袋,居民原有的垃圾分類習慣也受到衝擊。

  有鑑於此,針對政府免費提供分類垃圾袋的做法,也有專家提出是否改為市場化的方式,政府部門加以引導或適當補貼,更有利於長期實行。相對於大包大攬,政府更應注重發揮社會各方的積極性,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宣傳動員方面,農村地區一些“接地氣”的做法也值得城市借鑑。

  在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城鄉互動也比任何時候來得頻繁。那麼,在垃圾分類方面,城市能否向鄉村取取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