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補氣血的中藥推薦

  血氣不足是中醫的一種說法,血氣不足的症狀有很多,那麼吃什麼藥可以調理血氣不足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調理補氣血的中藥,希望能幫到你。

  調理補氣血的中藥

  補氣血的中藥一、八珍。

  八珍湯有人蔘、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炙甘草共八味藥材,因此得名“八珍”。這幾味藥中,人蔘、白朮、茯苓、甘草補氣,當歸、川1芎、芍藥、地黃養血,其補血與補氣是同步進行的。

  補氣血的中藥二、當歸。

  所用藥材更簡單,只有當歸和黃芪兩味,補氣血的效果相當好。

  補氣血的中藥三、四味。

  這款湯的主料是羊肉。何為四味呢?“四味”指的是四味藥材,即當歸頭、白芍、熟地黃和黃芪。該湯補氣之功來行血、補氣補血的功效、既能養身,又能治病。

  補氣血的中藥四、黑枸杞。

  黑枸杞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食材,還是一種茶,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能起到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補腎益精、預防癌症、生津止渴、改善迴圈、補血安神、改善睡眠、明目等多種作用。

  補氣血的中藥五、人蔘。

  最名貴的補氣中藥之一,味甘、微苦,性微溫,功能大補元氣,益智安神,為補益保健之佳品。

  補氣血的中藥六、黃芪。

  性微溫,味甘,功能補氣昇陽,益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痛疽不潰,內傷勞倦,脾虛瀉洩,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氣血不足的您,可以試試以上的補氣血的中藥吧!補氣血中藥雖好,但需警惕的是,當您長時間出現氣血不足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並針對治療,在不瞭解病情的基礎上,切勿盲目喝中藥治療。

  氣血不足的表現

  一、看面板

  面板白裡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反之,面板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二、月經量少

  女子的月經與氣血的關係尤為密切,如果氣血不足,常會出現月經量減少,甚至月經停閉。

  三、面板粗糙

  氣血對人體的肌膚有重要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氣血不足則肌膚有失濡養,表現為面板乾燥、粗糙、發暗、發黃或沒有光澤,甚至長斑。

  四、疲倦無力

  “氣”為人體臟腑的機能活動提供動力,氣的充足可以使人保持活力;“血”為肌肉筋脈提供營養的物質。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故疲倦無力。

  五、看頭髮

  頭髮烏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髮乾枯、掉髮、頭髮發黃、發白、開叉都是氣血不足。

  六、手足麻木

  肝藏血,可以滋養人體的筋膜,使之活動自如。如果肝的氣血不足,則手足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痙攣。另外,指甲和趾甲也是筋延伸到體表的部分,所以肝的氣血不足,還會表現為爪甲脆薄、顏色淺淡、變形脆裂等。

  七、健忘心悸

  心主血脈,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動,心的氣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所以常表現為心慌氣短、健忘。

  八、視物昏花

  “肝開竅於目”,眼睛乾澀昏花、視物功能下降,多與肝的氣血不足有關。

  九、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很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十、頭暈耳鳴

  大腦的功能需依賴氣血的充養,且精血、精氣之間可以互生互化。若氣血不足,不能上充頭目,或致腎精虧虛,可見頭暈耳鳴。

  調理氣血不足的偏方

  一、大棗粥

  做法:紅棗10-20枚大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或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胃補氣血作用。適用於病後或年老體弱、體虛胃弱食少大便溏稀營養不良氣血不足。

  二、鵝肉湯

  做法:鵝肉100克當歸15克杞子15克黨蔘30克黃芪30克淮山30克。水煎去藥渣飲湯食鵝肉。每日1料治氣血不足、頭暈目眩、手足麻木。

  三、胡蘿蔔

  胡蘿蔔入脾胃經和肺經,是補血和改善腎虛的上好食物。補血養肝、健脾化滯、補中下氣,尤其能改善肝血虧虛引起的視力下降、眼盲症等病症。對於脾虛食滯引起的消化不良和呃逆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四、紅棗食品

  紅棗養胃健脾、補血安神;又能滋潤心肺、調和營衛、促生津液、通關開竅、助益十二經絡。對於貧血、面白、氣血不正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五、牛奶粥

  做法:粳米100克煮粥,加入牛奶250毫升,白糖調味食用。有潤五臟,補虛損,養陰生津作用,適用於中老年人或病後體弱,氣血虧損,體瘦虛贏,反胃噎嗝,口乾思飲,大便燥結等症。服用牛奶粥時,忌食酸性食物。

  六、黑豆

  黑豆助益腎生髓化血,也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腎虛、血虛者多吃有益。經常食用可防老抗衰、增強活力。

  七、山楂

  山楂擅長順氣活血、化食消積,還可減肥消脂,無論生吃、熟吃、泡水,各種食用法皆有效,但食用要適量,胃酸過多的女性慎用。

  八、蓮藕

  藕性溫和,鮮藕止血,熟藕補血。蓮藕,生吃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散瘀,熟吃可以健脾胃,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