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的藥用價值

  九里香,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和千里香的乾燥葉和帶葉嫩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參考!

  

  【藥名】九里香

  【別名】千里香、滿山香、五里香、過山香、千隻眼、水萬年青、千枝葉、千隻眼跌打、臭千隻眼。

  【入藥部位】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和小葉九里香的莖葉。

  【炮製方法】除去雜質,切碎。

  【性味】辛、微苦,溫。

  【歸經】歸肝,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用於胃痛,風溼痺痛;外治牙痛,跌撲腫痛,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散劑;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禁忌】陰虛者慎用。

  九里香的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可達8米。枝白灰或淡黃灰色,但當年生枝綠色。

  葉有小葉3—5—7片,小葉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兩側常不對稱,長1—6釐米,寬0.5—3釐米,頂端圓或鈍,有時微凹,基部短尖,一側略偏斜,邊全緣,平展;小葉柄甚短。

  花序通常頂生,或頂生兼腋生,花多朵聚成傘狀,為短縮的圓錐狀聚傘花序;花白色,芳香;萼片卵形,長約1.5毫米;花瓣5片,長橢圓形,長10—15毫米,盛花時反折;雄蕊10枚,長短不等,比花瓣略短,花絲白色,花葯背部有細油點2顆;花柱稍較子房纖細,與子房之間無明顯界限,均為淡綠色,柱頭黃色,粗大。

  果橙黃至硃紅色,闊卵形或橢圓形,頂部短尖,略歪斜,有時圓球形,長8—12毫米,橫徑6—10毫米,果肉有粘膠質液,種子有短的棉質毛。花期4—8月,也有秋後開花,果期9—12月。

  九里香的生長環境

  九里香喜溫暖,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0~32℃,不耐寒。是陽性樹種,宜置於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的地方才能葉茂花繁而香。開花時可移至窗臺上,滿室芳香,花謝後仍需置於日照充足處,在半陰處生長不如向陽處健壯,花的香味也淡,過於廕庇則枝細軟、葉色淺、花少或無花。常見於離海岸不遠的平地、緩坡、小丘的灌木叢中。喜生於砂質土、向陽地方。

  冬季當最低氣溫降至5℃左右時,移入低溫***5~10℃***室內越冬,過早不利於鍛鍊其耐寒性。室溫過低易掉葉,影響翌年生長,低於0℃就可能凍死,而室溫過高,植株不能很好休眠,甚至在室內萌芽,出室時冷風一吹,芽又縮回,待再次發新芽,則影響當年的生長。冬季室溫過高,消耗植株營養,對翌年生長開花不利。生長期間切忌陽光直射,應放在疏蔭下培養,這樣才能使九里香花繁味濃。

  九里香對土壤要求不嚴,宜選用含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剛栽種或翻盆的九里香,要澆透水,先置於蔽蔭處10天左右,然後再放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處養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