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人生圖片大全

  瞭解茶道的人都會有對自己人生的感悟,那茶道人生圖片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人生圖片

  茶道人生圖片1

>

  茶道人生圖片2

>

  茶道人生圖片3

>

  茶道人生圖片4

>

  茶道的歷史

  一 、[唐宋]時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誕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 煎茶道茶藝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上竹下呂]、炭撾、火[上竹下夾]、[釒復]、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夾]、鹺簋揭、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2.選水

  《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於公元825元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

  3.取火

  《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誕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條載:"李約,[氵開]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

  《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

  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蹟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二*** 茶禮

  《茶經》"五之煮"雲:"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一次煎茶少則三碗,多不過五碗。客人五位,則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則行五碗茶,缺兩碗,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若八人以上則兩爐,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

  ***三***茶境

  《茶經"九之略"章有"若鬆間石上可坐","若瞰泉臨澗","若援[上艹下三個田字]躋巖,引[糹亙]入洞",則飲茶活動可在鬆間石上,泉邊澗側,甚至山洞中。"十之圖"章又載:"用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室內飲茶,則在四壁陳掛寫有《茶經》內容的掛軸,開後世懸掛書畫條幅的先河。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雲:"三月三日,上已禊飲之日,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爰誕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羽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鶯飛花拂,清風麗日,環境清幽。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習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翠竹搖曳,樹影橫斜,環境清雅。

  [唐代]茶道,對環境的選擇重在自然,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竹樹之下清靜、幽雅的自然環境中。或在道觀僧寮、書院會館、廳堂書齋,四壁常懸掛條幅。

  ***四***修道

  《茶經》"一之源"載:"茶之為物,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飲茶利於"精行儉德",使人強身健體。

  《茶經》"四之器",其風爐的設計就應用了儒家的《易經》的"八卦"和陰陽家的"五行"思想。風爐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釒復]的設計為:"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正令、務遠、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經》不僅闡發飲茶的養生功用,已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旨在培養儉德、正令、務遠、守中。

  詩僧皎然,年長陸羽,與陸羽結成忘年交。皎然精於茶道,作茶詩二十多首。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標"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並陸羽。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

  玉川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問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寫主客相對飲茶,言忘而道存,洗盡塵心,遠勝煉丹服藥。

  斐汶《茶述》記:"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性清味淡,滌煩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獨高。

  中唐以降,已經認識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滌煩、致和、全真的功用。飲茶能使人養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陸羽《茶經》,斐汶《茶述》,皎然"三飲",盧仝"七碗",高揚茶道精神,把飲茶從目常物質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綜上所述,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誌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二、 宋明時期──點茶道

  點茶法約始於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十一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上篇論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①盞、點茶,下篇論茶器、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茶葉專家、荔枝專家、其《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

  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地產、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鑑辨、白茶、羅碾、盞、筅、[缶並]、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趙佶是傑出的藝術家,書畫、詩文皆佳,且精於茶道。點茶道蘊釀於唐末[五代],至[北宋]後期而成熟。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個"力",下"月"。

  ***一***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茶錄》、《茶論》、《茶譜》等書對點茶用器都有記錄。宋元之際的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對點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號,並附圖及贊。歸納起來點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

  2.選水

  [宋代]選水承繼唐人觀點,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觀茶論》"水"篇卻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日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汗,雖輕甘無取。"宋徽宗主張水以清輕甘活好,以山水、井水為用,反對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代]取火基本同於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湯最難。"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故候湯最難。趙佶《大觀茶論》"水"條記:"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趙佶認為水燒至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蔡襄認為蟹眼已過熟,而趙佶認為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湯的老嫩視茶而論,茶嫩則以蔡說為是,茶老則以趙說為是。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①盞、點茶***調膏、擊拂***、品茶等。

  蔡襄、趙佶、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而外,丁謂、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林通、蘇軾、黃誕堅、陸游等人對點茶藝都有所貢獻。蘇軾的《葉嘉傳》,明寫人,暗寫茶,文中暗含點茶法。

  ***二***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點茶道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且禮陳再三,頗為嚴肅。

  ***三***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令詩有"果肯同嘗竹林下",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旋置風爐清樾下。"朱權《茶譜》則記:"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

  ***四***修道

  《大觀茶論》載:"至若茶之有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則百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之。""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號",附圖及讚語。以朝迕職官命名茶縣,賦予了茶具的文化內涵,而讚語更反映出儒、道兩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贊有"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金法槽***茶碾***贊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石轉運***茶磨***贊有"抱堅質,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胡員外***茶瓢***贊有"周旋中規而不逾其問,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羅樞密***羅合***贊有"凡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宗從事***茶帚***贊有"孔門子弟,當灑掃應付。"陶寶文***茶盞***贊有"虛已待物,不飾外貌。"湯提點***湯瓶***贊有"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以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竺副帥***茶筅***贊有"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多。

  朱權《茶譜》序日:"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功。得非遊心於茶灶,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云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永珍驚寒。……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盧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內煉之功。助詩興,倍清淡。探虛玄大道,參天地造化,清心出塵,一甌通仙。

  趙佶、朱權貴為帝王,親撰茶書,倡導茶道。宋明茶人進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賦予了茶清、和、淡、潔、韻、靜的品性。

  綜上所述,點茶道蘊釀於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紀中葉[北宋]時期發展成熟。點茶道鼎盛於[北宋]後期至[明代]前期,亡於[明代]後期,歷時約六百年。

  三 [明清]時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

  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十七世紀後期,[清代]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藝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

  [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專書論水。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貯水、品泉、養水的內容。

  3.取火

  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

  《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衝貴,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製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

  5.習茶

  ***1***壺泡法 據《茶錄》、《茶疏》、《茶解》等書,壺泡法的一般程式有:藏茶、洗茶、浴壺、泡茶***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於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撮泡法簡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臺灣地區,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式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又進一步爭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懸壺高中、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品啜甘露、領悟神韻。

  對泡茶道茶藝有貢獻的,除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外,還有陳繼舒儒、徐渭、陸樹聲、張大復、周高起、張岱、袁枚、屠本俊、聞龍等人。

  ***二***茶禮

  中國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禮法,茶書對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紀後期,陸樹聲撰《茶寮記》,其"煎茶七類"篇"茶候"條有"涼臺靜室、曲幾明窗、僧寮道院、松風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類》,內容與陸樹聲所撰相同。《徐文長祕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風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雲、宜綠鮮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裡瓢煙。

  許次紓《茶疏》"飲時"條有"明窗淨几、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條記:"小齋之外,別置苛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寒。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灰塵脫散。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別置一幾,以頓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兌]懸之。……“屠隆《茶說》"茶寮"條記:"構一斗室,相傍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子專主茶設,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張謙德《茶經》中也有"茶寮中當別貯淨炭聽用"、"茶爐用銅鑄,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環境尤其講究,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茶寮的發明、設計、是明清茶人對茶道的一大貢獻。

  ***四***修道

  [明清]茶人繼承了[唐宋]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創新不多。

  綜上所述,泡茶道蘊釀於[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紀末葉的[明代]後期,鼎盛於[明代]後期至[清代]前中期,綿延至今。

  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

  中國茶道形成於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為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常伯熊、皎然、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於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於中晚唐,歷[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為時約五百年。

  點茶道形成了十一世紀中葉的[北宋]中後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趙佶、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審安老人、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啟後,創立了點茶茶藝,發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點茶道鼎盛於[北宋]中後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為時約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於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後期,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陳繼儒、徐渭、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其一在於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撮泡、壺泡和工夫茶三種形式;其二在於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代]前中期,衰於近代,復興於二十世紀後期。

  中國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線生機。[唐宋]元[明清],中國的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先後傳入日本,經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發揚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發源於中國,光大於日本。

 

猜你感興趣:

1.茶道書法作品欣賞

2.茶道人生的感悟範文欣賞

3.人生如茶道的範文欣賞

4.茶道的書法圖片的欣賞

5.茶道服裝圖片

6.茶道人生作文3篇

7.茶道與人生文章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