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茶道的論文

  茶為國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遍及中華。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中國茶文化研究

  摘要: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自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以來,中國茶文化經過多年的追求和銳意的提煉,使其越煉越精。探討茶樹起源、茶文化的歷史、茶文化的內涵,對研究中國茶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茶;茶文化;起源;內涵;研究

  1 茶樹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我們祖先對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產地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始於唐朝,興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若依文獻記載來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傳說始於皇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還無“茶”字,我國古代早期文獻《爾雅》中,將茶稱為“荼”。茶最早是被作為治療的藥物,《神農食經》中記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代陸羽《茶經》中有云:“茶之為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2]《爾雅》成書於漢代,因此,許多學者據此論證周代就已形成飲茶的風尚。《茶經》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為茶。西晉時傅鹹所著《司隸教》中曾提及蜀驅在南方小鎮“做茶粥”賣的事例。現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以茶入味的習俗,無疑是古代食茶的遺風。竹筒茶加油鹽食用,大蒜加茶炒菜,醃製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飯食用。湖南洞庭湖姜鹽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氣。我國食譜中:茶汁蝦仁、碧螺蝦仁、龍井蝦仁、碧螺魚片、碧螺炒蛋、龍井雞絲、龍井鮑魚、樟茶鴨子、雲霧石雞、五香茶葉蛋等。

  繼《茶經》之後,古代茶書有蔡襄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多種。將茶葉專用於飲料,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西漢辭賦作家王褒所著《僮約》中記述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細節。

  中國茶飲文化的首倡者為唐代陸羽。由於唐代飲酒風日盛,因而以茶為主的茶宴、茶會亦與日俱增,興盛一時。這種以茶代酒的茶宴不僅文雅,還可以“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陸羽的好友詩僧皎然寫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國茶道、茶藝愈加充實完善起來。宋代茶學著作比唐代更多,內容更豐富。《茶錄》子安《拭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無名氏《北苑別錄》等。宋徽宗趙佶也撰寫了一部茶學著作《大觀茶論》,此書雖不一定為皇上御筆 ,但也記錄了一些不少的精微體驗心得,從中可知宋徽宗是一個嗜茶、愛茶的帝王。《大觀茶論》一書,對採茶工藝有許多精細入微的描述,宋代採茶要求“斷芽心必以甲不以指,從甲則速斷不柔,從指則多溫易損。”製茶工藝要求“洗滌芽惟潔、洗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製作過時,不合時宜,蒸壓不當,焙之太過,是製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詞聖蘇東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明清時代,茶道、茶藝又增添了新工藝、新內容。明代錢椿年於嘉靖九年***1530***作《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點茶三要”寫得簡潔實用。“煎茶四要”指:選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儲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點茶三要”指: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淨;茶盞是茶麵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能奪香、奪色的珍果香草雜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3]。

  清代的茶藝、茶道還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飲中其香美味。無名氏的《調鼎集》卷八列舉當時名茶外又敘述幾種花茶,果茶的製作工藝。《清茶》一條下有:茶葉,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條下是:茶葉內加晒乾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頗香。《橄欖茶》一條是:橄欖數枚,木錘敲碎***鐵敲有黑鏽並刀腥***,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蓋好,少停可飲。花紅同。《暗香茶》一條是:臘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開花朵,連蒂入磁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經手。厚紙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許於杯,加花三四朵,滾水注,花開如生。

  3 茶文化的內涵

  飲食是食品和飲品的合稱。而飲茶較之食品,具有更加獨特的社會功能。如飲茶作用於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藝、茶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為廣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1]。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1]”既包括茶樹栽培、茶葉採集、加工、儲存及茶葉中的化學成份和茶葉入藥的療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藝、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茶花、工藝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築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1]”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1]”通常是以茶禮、儲茶、品茶、鬥茶、點茶、茶點心、茶食、茶花、貢茶、書院茶、草菴茶等茶俗以及茶藝形式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品茗飲茶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文人宴會上以茶代酒,標誌著生活習俗的大改變。可以說,茶宴是中國文人的創造。

  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對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2,***1***.

  [2] 徐賽碌,肖雪珍.淺談世界茶葉產銷狀況與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J].福建林業科技,2002,***增刊***.

  [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縱撗談[J].福建茶葉,2000,***增刊***.

  2

  浪漫國度的茶文化

  【摘要】中國和法國雖地處歐亞兩端,隔著千山萬水,但自古以來就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本文主要以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為主題,分析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歷程,以及這種文化交流給兩國帶來的巨大影響。此外,由茶文化的交流深入至中法兩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指出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這個不可或缺的交流主題在國與國對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茶文化;法國;文化傳播;文化交流

  談到茶,讓我們為之自豪的是我國不僅作為茶的原產地,而且擁有豐富的茶種類、多處的茶產地、異彩紛呈的茶文化。此外,茶無疑作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併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目前,隨著我國的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交流,飲茶風俗已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多個國家種茶。追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之茶,所種之茶,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我國傳播去的。在傳播茶的同時,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也就顯得順應時事、理所當然。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是以茶作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包含和體現了不同時期下與眾不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由於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差異,茶文化在世界各國的交流中也就必定綻放出不同的耀眼光芒。

  提起文化,提起我國,毫無疑問,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深厚的文化積澱更是為世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提到法國,無需思考,這是個極其浪漫的國度,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各方面都瀰漫著唯美、浪漫的氣息。也正是由於法國這種文化氛圍使這個浪漫的國度在接受外來文化,注重外來文化交流時,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精神層面,都或多或少覆蓋了浪漫氣息,與眾不同地闡釋了文化的接受、交流與融合。因而,中國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則更以一種清新、淡雅、浪漫的姿態豐富了茶文化自身的廣闊內涵。

  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國內,自雲貴高原傳播到全國各地,即從西南地區的產茶區輻射到東南、東北地區;在國際方面,茶最早開始對外傳播的時代雖仍存在爭議,但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在漢代。此後,茶及茶文化在全世界開始廣泛傳播至亞洲、歐洲、非洲等,可謂是遍及世界各地。

  目前,在歐洲,法國這個浪漫國度已經成為歐洲的第四大飲茶國家,人均茶葉消費量僅次於愛爾蘭和英國,和德國相差無幾。在這樣一個茶葉的消費大國,我國的茶文化傳入經歷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過程,茶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可避免地被賦予浪漫的文化氣息。

  中國茶傳入法國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來認識,即茶文化在法國的早期傳入階段、茶文化在法國的交流融合階段、近五十年來茶文化熱在法國的興起階段。

  首先,從茶在法國的早期傳入階段來認識:1636年,荷蘭商人把中國的茶葉轉運至法國巴黎,自此,法國人開始接觸茶葉。法語中,也開始有了“茶”一詞。1700年,一艘名為阿穆芙萊特的法國船隻,從中國運回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正式拉開了中法茶葉直接貿易的序幕。但這一時期法國的茶進口貿易尚未獨立,多是和其他貨物一起輸入法國的。1728年,法國首次在廣州建立商業據點以方便從中國收購茶葉。這樣一來,就更加方便了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交流。

  茶傳入法國初期,醫藥界曾認為茶葉中可能含有一些醫藥成份而反對飲茶。隨後又因飲茶有利於健康的觀點取得最終勝利,茶的飲用便開始被接受。但由於茶的價格昂貴,最初的飲用僅為皇室貴族所接受。隨後,由於皇室的倡導,飲茶逐漸在法國巴黎的上層社會流行開來。與此同時,茶文化在法國的形成,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較早。原因在於,浪漫的法國人在接受茶的同時,能夠從精神層面去體驗茶文化的品味和情調。法國上流社會把茶視為貴族飲料,有文化的人一起喝茶,並試圖從茶本身發掘出一種深厚悠遠的文化。在飲茶方式上,這一時期的貴族,除清飲茶湯外,逐漸開始嘗試其他的飲茶方式,如在茶中加入牛奶等。此外,法國的文人也開始了以茶為物件的文學創作,如蒙忒所作的《茶頌》等。總而言之,早期的茶傳入和文化的形成,只侷限於法國的貴族階層,並沒有滲透到法國各階層人民中。

  其次,茶文化在法國的交流融合階段:即在法國大革命後,伴隨著貴族階級的消失,茶不再僅僅作為貴族飲料飲用,飲茶之風在廣大民眾中開始流行。這個時期,我國茶的品種傳入法國的越來越多,專營茶葉進口的茶商開始在法國出現,後來在巴黎等地又出現了一些專營茶葉或以茶為主的商號。這都為中法兩國的茶貿易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為中法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此時的法國在經營茶貿易的同時,開始了茶樹的試種,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隨著老舍《茶館》的上演進軍法國,帶來了法國的茶館熱。在浪漫的法國人眼中,他們尤其喜歡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外面的茶館飲茶,他們認為飲茶體現了一種團結和睦的精神。這一飲茶喜好,也直接推動了法國茶館業的發展。

  此外,這一時期茶文化在法國的發展,還表現在法國興起了喝下午茶之風。隨著法國工業化的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供應點心的下午茶的出現正好適應了法國人民這種生活節奏,逐漸在法國流行開來。這些都可展現出,這一時期,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已經扎穩了一定的根基,法國人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根據自己的文化氛圍與需求,發展了茶文化的內涵,也為品茶型別與飲茶方式的豐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再次,近五十年來,茶文化熱在法國逐漸興起。這一時期,法國茶葉的進口與銷售都達到了歷史上最新水平。法國的中國式茶館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幾乎遍佈於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這時的飲茶群體已經擴充套件到社會各個階層,他們經常出入茶館,品茗小憩。很多法國人認為,茶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味覺享受,茶文化給他們的生活注入了鮮活的內容。在法國人眼裡,茶已經成為最浪漫、最富有詩意飲品的代名詞。在眾多法國文人的創作中,有關茶,茶文化的描寫和涉及開始頻繁出現。在法國,大多數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他們同樣不僅把茶看作是一種東方傳入的飲品,更是把茶看作是淨化自身心靈的佳品。這樣一來,茶的自身定性,茶文化的淡然、淨化的內涵,通過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與發展,得到了良好的補充和詮釋。

  伴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茶文化傳播在法國的逐步深入,法國人民接受了來自古老悠久民族的茶文化,傳播著並豐富著。時代的發展,貿易的往來,交流的密切,茶文化在法國的交流方面更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種類和異彩紛呈的樣式。自2000年以來,中法茶文化交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現出興盛場面。其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則是通過茶展、茶文化周、茶文化節來淋漓盡致地詮釋茶文化的悠久魅力。在這些文化展示融合中,法國人民根據自身對中國茶文化的瞭解,更加領略到中國茶道的崇高藝術魅力;領略到中國茶藝的精湛技藝;領略到中國茶文化悠遠深刻的內涵;領略到中國這個文化深厚國家的文化宗旨。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茶文化在法國的傳播也好,在法國的交流也罷,都是以我國佔茶文化輸出的主導地位而言的。當然,法國在接受和發展我國茶文化的同時,對我國茶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在資料記載中,位居上海的法國人開的茶館中,客人不僅可以品嚐到正宗的中國茶,也可以品嚐到正宗的法國茶,此外,還有很多法國的奶茶,法國的下午茶的品種供客人品嚐和享用。這樣看來,無疑,茶文化的交流,乃至整個國家文化的交流,都是極具開放性,相容幷包的。

  時代是前進的,世界時發展的,文化是融合的。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隨著中法茶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入和開展,中法兩國的茶文化在相互借鑑、相互吸收的過程中,會發展地更加美好;此外,中法兩國各自的傳統文化在求同存異、日漸密切的國際交往中,必定也會擁有更加和諧美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劉樸兵. 略論法國茶文化的演變[J].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6,5.

  [2] 劉建生. 中法文化差異與共識[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6:10-15.

  [3] 汊漢. 西歐觀眾為東方茶藝喝彩―南昌女子職業學校茶藝團出訪法國里昂側記[J]. 農業考古, 2003,6.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