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螃蟹的病害

  病害嚴重威脅到螃蟹的成長,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防治螃蟹病害的方法。

  防治螃蟹病害之腐殼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損,成黑色潰瘍並腐爛,然後步足各節及背甲、胸板出現白色斑點並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被侵蝕成洞,可見肌肉或皮膜,導致河蟹死亡,該病是由於河蟹步足尖端受損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保持水質清潔,夏季經常加註新水,保持塘底有 5~10 釐米的淤泥。

  在有病預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呈 15~20PPM。

  治療方法:用漂白 2PPM 全池遍灑,在飼料中加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飼料加藥 0.1~0.2 克,連喂 3~5 天。

  防治螃蟹病害之菱形海發藻病

  菱形海發藻屬浮游矽藻類羽紡藻目,其細胞以膠質相連,形成星狀或鋸齒狀的群體,殼環面呈狹棒狀。菱形海發藻細胞長 30~116 微米,寬 5~6 微米,分佈極為廣泛,當海水鹽度達 0.03 左右,水溫 18~20℃ 時,在水質肥沃,光線充足的培育池內,可在溞狀幼體上迅速繁殖。溞狀幼體附生海發藻後,不斷扭動腹部掙扎,力圖擺脫,受害的溞狀幼體 4~5 天內死亡。[4]

  防治方法:一般採用增加換水次數,控制光照,適當加溫來促進幼體變態等預防措施。

  防治螃蟹病害之爛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爛,越冬期間,此病發病率較高,付肢出現斑點性腐爛,斑點由黃變灰至黑,該病是因扦捕、運輸、放養過程中受傷或生長過程中敵害致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放養前將河蟹放在 2PPM 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數分鐘後投放。

  生石灰全池潑灑呈 15~20PPM,連施 2~3 次。

  防治螃蟹病害之水腫病

  病蟹腹部、腹臍及背殼下方腫大,病蟹匍匐池邊、拒食,最後在池邊淺水處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在養殖過程中其腹部受傷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在養殖過程中,尤其是在蛻殼時,儘量減少對河蟹驚擾,免其受傷。

  治療方法:

  土黴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潑灑呈 0.5~1PPM。

  呋喃唑酮全池潑灑 0.1~0.2PPM。

  防治螃蟹病害之水黴病

  病蟹體表,尤其是在傷口部位生長的絮狀絲,病蟹行動遲緩、攝食減少,傷口不癒合,導致傷口部位組織潰爛並蔓延,造成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受傷、黴菌侵入傷口所致。

  預防方法:

  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大批蛻殼前間增投動物性飼料。

  治療方法:

  孔雀石綠***農業行業標準《NY5071—2002 無公害食品魚藥使用準則》中已將孔雀石綠列為禁用藥物***全池潑灑呈 0.25PPM,5 天后施一次。

  用 3~5% 食鹽水浸洗病蟹 5 分鐘,並用 5% 磷塗抹患處。

  防治螃蟹病害之蟹奴病

  病蟹腹部略顯臃腫,開啟臍蓋可見 2~5 毫米,厚約 1 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狀蟲體寄生於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長遲緩,性腺不發良,被蟹奴嚴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惡臭,不能食用,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鹽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體擴散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

  徹底清塘,殺滅塘內蟹奴幼蟲,常見藥物有漂白粉、敵百蟲、甲醛等。

  在蟹池中混養一定量的鯉魚,可抑制蟹奴幼體數量。

  在有發病預兆的池塘,徹底更換池水,注入新水***鹽度小於 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發展擴散。

  防治螃蟹病害之纖毛蟲病

  病蟹的關節、步足、背殼、額部、附肢及鰓上都可附著纖毛類的原生動物。病蟹體表汙物較多,活動及攝食能力減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該病是由於池水過肥,長期不換,纖毛蟲繁殖過多所致。

  預防方法:經常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

  治療方法:

  用 30% 醛全池潑灑 5~10PPM。

  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 0.7PPM。

  用 0.5~1PPM 新潔爾滅與 5~10PPM 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洗病蟹。

  用 0.2~0.3PPM 孔雀石綠沿池邊水草等河蟹密集處潑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