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苗怎樣施肥才好

  肥料是蘆筍的重要營養來源,所以要掌握好蘆筍的施肥技術,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蘆筍苗施肥技術

  蘆筍種子在發育的過程中必定要受到各方面的病蟲害影響。現在教大家蘆筍的施肥技術,希望對各位筍農有用!

  栽培蘆筍要多用有機肥料,使土質疏鬆肥沃,有利於地下莖及根系發展。肥料用量依植株生長量的大小、土壤的肥沃程度及利用率等因素綜合考慮。植株的生長量包括嫩莖產量、地上莖的重量和地下莖及肉質根的生長量。以年畝產嫩莖400千克計,蘆筍對三要素的吸收量為:氮6.96千克,磷1.8千克,鉀6.2千克。施肥時氮與鉀的利用率約50%,磷20%。此外植株所需養分的20%已在土壤中存在,故實際施肥量應為氮11.1千克、磷7.2千克、鉀9.9千克。採收白蘆筍的,在苗定植後第一年的5—8月間結合中耕鬆土,在植株周圍施稀薄人糞尿3—4次,促株叢生長旺盛。翌年春季在植株兩側距植株30—40釐米處開溝,每畝施入堆肥1500—200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人糞尿1200千克或尿素12千克,與土拌勻後再用土蓋沒。定植後的第三年開始採收嫩莖。嫩莖採收後,在畦溝中央施堆肥每畝2000—2500千克、人糞尿1200千克、過磷酸鈣35千克、氯化鉀15千克。夏秋間於中耕鬆土後在植株附近施2—3次稀薄人糞尿和氯化鉀。追肥的重點應安排在秋季植株生長旺盛時。

  採收綠蘆筍的,定植後第一年的施肥方法與採白蘆筍相同。從第二年起施肥的重點在春季,其次為秋季。第二年春在抽幼莖前,於畦溝中央掘深溝,施入堆肥、人糞尿、過磷酸鈣和氯化鉀等。各種肥料的用量約為白蘆筍第三年採畢後的一次施肥量的70%。夏秋間在植株附近施稀薄人糞尿和氯化鉀2—3次。第三年春季的施肥量比第二年增30%。第四年以後的肥料用量還要適當增加。

  夏蘆筍管理技術

  蘆筍管理已進入春母莖留養階段,留好春母莖,培育健壯母株,是夏季蘆筍高產優質的關鍵。留養春母莖的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適期留養:留養春母莖的時間,要根據蘆筍生長的年份分別進行。春筍出筍少和1-2年生的蘆筍,應在4月25日前後至月底留養;春筍出筍正常,3年生以上蘆筍,於5月上旬留養。留母莖數,兩年生蘆筍留3-4根,3年生蘆筍留4-6根,4年生以上蘆筍留5-10根,棵盤大的可適當多留幾根。一般選直徑1-1.2釐米的實心莖留養母莖。

  土壤消毒:多年生蘆筍普遍會受到病菌汙染,這是引發莖枯病等病害的源頭,故必須重視土壤消毒。一般在留母莖前3-5天,用40%蘆筍青粉劑600倍液灑澆棵盤及周圍土壤,以殺死土中病菌,降低病源基數,保護留養母莖免受其侵害。

  防病保莖:當留養的春母莖長至5釐米高時,即用40%蘆筍青粉劑50倍液塗莖,隔天塗一次,連塗3-4次;母莖分枝後,用40%蘆筍青粉劑200-300倍液噴施,隔2天噴一次,連噴3-4次;放葉後,用40%蘆筍青粉劑400-600倍液噴施,前期隔3-5天噴一次,後期隔5-7天噴一次,直至6月底春母莖成熟。以後視母莖生長情況隔10-15天再噴一次。若塗、噴藥後遇下雨天氣,雨停後要補塗、補噴一次。

  增施基肥:春母莖留養成株,開始出筍後,及時增施有機肥。每畝施蘑菇殘料或腐熟欄肥1-1.5噸、複合肥5公斤或尿素10公斤、鉀肥5-7公斤、磷肥5公斤。6月下旬開始施追肥。前期隔15-20天施一次,後期隔10-15天施一次,每次畝施尿素7-8公斤、鉀肥5公斤或複合肥10公斤。在每次追肥間隔期內,用“蕓薹素”等葉面肥,於上午8-9點或傍晚噴霧蘆筍枝葉,可增強光合作用,提高抗性,增加出筍量。

  配套管理:蘆筍採收中後期,時值梅雨和高溫乾旱季節,要注意防澇保溼。遇澇及時疏通排水,排除積水,雨後及時中耕除草,防止表土板結;遇乾旱適時灌跑馬水,保持土壤溼潤,以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經常剪除倒伏枯黃母莖和一些密集枝幹,保持筍園通風。8月下旬以後,出筍減少,母莖枯黃,應停止採收,做好清園工作,進入秋母莖留養管理階段。

  蘆筍莖枯病防治

  蘆筍莖枯病是為害蘆筍的重要病害,各地發生普遍。

  1、病原菌:蘆莖枯病是由真菌半知菌亞門莖點黴孢屬病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

  2、症狀識別:植株發病,為害莖杆和枝條;病莖後期早衰、乾枯以致整枝枯死。

  3、發病條件:連續下雨,或暴雨過後,病害發生嚴重;冬春季不清園、低窪積水、偏施氮肥、或缺鉀等,則加重病害發生。

  4、防治技術:

  ⑴、選擇排水良好、土質蔬鬆的地塊種植。

  ⑵、加強田間管理,開溝排水,增施鉀肥,避免偏氮。

  ⑶、冬春清園,及時清除病株殘體。

  ⑷、在嫩莖期及發病初期,可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25%多菌靈粉劑800倍液噴霧或淋根,每隔10~15天1次,連續噴防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