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菩提樹

  菩提樹,是一種桑科榕屬植物。原產於印度、中國西南部、以及中南半島。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菩提樹的種植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菩提樹的種植技術

  菩提樹是一種在乾燥季節落葉的半常青熱帶大型喬木,樹高可達30米,樹幹直徑可達3米。樹幹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野生菩提樹在幼時多為附生生長,但一般不會發生絞殺現象。菩提樹絞殺其他植物僅有個別報道。菩提樹的別名有:神聖之樹、思維樹、畢缽羅樹、印度菩提樹、佛樹、覺樹、道樹、道場樹。

  菩提樹屬桑科榕屬常綠喬木,大喬木。高10-20米,全株平滑,樹冠巨大,直徑2-3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縱稜,冠幅廣展;樹幹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充套件,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

  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側脈8~10對。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成對腋生。無總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內壁近口部,無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無梗,花被片3-4,花柱近頂生。癭花多數,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線形。隱花果,扁平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果實: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數紫色斑點,基部具有革質之苞片3 片。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徵,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

  菩提樹的地理分佈

  由於菩提樹是桑科常綠喬木,大喬木。喜光,不耐陰溫,喜高溫,抗汙染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所以菩提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印度僧人智藥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是印度國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國外分佈於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大陸主要分佈於廣東沿海沿海島嶼、廣西、雲南等地,多屬栽培,但喜馬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菩提樹的栽培方法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鐘或利用髮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菩提樹的養護方法於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幹見 溼,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干透再澆水;冬季可一週澆一次,盆栽兩 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松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溼、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釐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乾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釐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黴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里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里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菩提樹的應用價值

  經濟價值

  菩提樹樹幹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藥,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籤,可防蟲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

  藥用價值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籤,可防蟲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菩提樹以根、葉入藥。夏秋採,晒乾,或隨用隨採。

  菩提樹的歷史傳說

  從前,有一個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積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讀書,忽然看見一個人從窗外走過,他被那人的面相吸引住,追出去,卻不見了,從此,他一心想見那人,走遍天下去尋,卻總也找不到,一次,在夢中,菩薩問他,你積德很多,有什麼要求沒有,他說他只想見那個人一面。菩薩說,你若真想見那人,一定要捨棄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樹,500年後,也許有機會能見那人一面。他決定做一棵大樹。

  很快他就死去,轉世在河邊做了一棵大樹。500年來,飽嘗著做樹的痛苦,忍受著風吹雨打,不能移動,不能說話,只為了能見那人一面。500年後終於有一日,忽然有一個人遠遠地從河邊走過來,正是那個他夢寐以求的人。他激動極了,手舞足蹈,使勁地搖著渾身的樹枝樹葉,努力試圖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麼想讓那個人走到他的樹陰下,休息乘涼呀。但是那人經過他身邊,瞧都沒瞧他一眼。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為什麼500年還不能修到一點緣分。當晚他又夢見菩薩。菩薩說,如果他還想見那人,再做500年的大樹,或許會修到一點緣分的。他覺得既然已經等了500年,再等500年也不算什麼。他實在太喜歡那個人了。

  就這樣,他在河邊又站了500年。500年後終於有一日,那個人又遠遠地從河邊走過來,這一回他沒有激動,沒有搖枝動葉,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為了這一日,他捨棄了做人的機會,痴痴地做了1000年的樹,吃盡了苦,傷過太多的心。他已經能夠以平靜的心等待那個人的出現了。只見那人向他走來,走到他的樹陰底下,安然坐下來,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來那人就是佛祖,而這棵樹就是那棵菩提樹,後來跟佛祖一起成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