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養籃子魚

  籃子魚,俗稱泥蜢。是分佈在日本到澳洲東部的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紅海的熱帶性魚類。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籃子魚的介紹

  籃子魚科***泥蜢***隸屬刺尾魚亞目籃子魚科,本科有1屬27種,體呈長卵形,側扁,體表有許多不規則斑紋,

  是分佈在日本到澳洲東部的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紅海的熱帶性魚類,常棲息於岩礁或珊瑚叢中,有時會進入鹹淡水和河口,以海藻為主食。 頭短小。口吻略尖突或稱段管狀,很像兔子嘴,吃東西時的相貌也很像兔子。有時也會齧食珊瑚,這時它那兔子般的嘴就發揮了極大的效用。卵的直徑約為1.5毫米,經27小時就可孵化。孵化後的幼魚經過48小時就可張口覓食。

  籃子魚的體形會隨著成長而變化。在稚魚時有橫紋,隨著成長會變成雲狀的斑紋。至成魚時斑紋消失,全身呈褐色。

  籃子魚喜食海藻,因而身上有一種味道,但肉味鮮美。

  體呈長卵圓形,極側扁。頭小。吻略尖突,或突出而呈管狀。口小,不能伸縮;頜齒一列,門狀齒,排列緊密;鋤骨、顎骨及舌上均無齒。體被極小之圓鱗,不易脫落;鰓蓋骨及頰部亦被鱗;側線單一且完全,高位。背鰭單一,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缺刻或不明顯;胸鰭圓形;尾鰭內凹或叉形。 藍子魚科眼睛的條紋深褐色到黑色的;一個寬的白色弧從峽部與第二個的基底的胸延續的-第4個背棘;在白色的條紋,身體褐色或灰色後面背面,腹面略白的。棘矮胖的,不是很尖銳而有毒。前鰓蓋骨角120個?強的部分重疊的鱗片在眼窩的中心之下深地覆蓋頰,8或9列;胸的中線完全覆蓋著鱗片。前鼻孔的開啟長在上非常短的管是比較高的在後部地。棲息於珊瑚礁並且吃藻類與小型無脊椎動物。成魚成對出現。

  籃子魚的養殖技術

  1.生活習性:籃子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魚類,喜棲息於岩礁、珊瑚叢、海藻床、紅樹林沼澤的河海交接處。多為成群巡遊、棲息和攝食,且魚群品系單一。籃子魚容易受驚嚇,且成魚比幼魚更甚;受驚嚇時魚體色急劇變深並向水面跳躍。據此,養殖籃子魚時水位不能太滿。

  2.食性:天然海區籃子魚常以附著在岩礁、珊瑚礁或海底藻床的絲狀綠藻、褐藻及矽藻為食。在中東地區,當水溫下降為24℃以下時,籃子魚會出現食性由雜食性轉變為草食性的現象。可見籃子魚是以植物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

  3.溫度:籃子魚屬廣溫性魚類,在中東地區,白斑籃子魚生長適宜水溫為23~33℃;能耐高溫,在夏季水溫高達36.5℃仍能正常攝食,但不能忍受高溫時水溫迅速升高。

  4.鹽度:籃子魚屬廣鹽性魚類,其生長最適鹽度為19‰左右,能適應鹽度的快速變化。據Lam***1974***報道,籃子魚能存活於鹽度5‰的海水中。而在巴林沿海鹽度達41~47‰,籃子魚仍能正常生長並繁殖後代。但在10~15天內將白斑籃子魚逐漸淡化至全淡水中養殖,魚會在2~7天內全部死亡,可見籃子魚不能適應全淡水的環境。

  5.pH值:籃子魚適宜pH應為7~9,水體中pH值超過9時,籃子魚就有不適的感覺。

  6.溶解氧:據Lavina和Alcala***1973***報道,籃子魚無法存活於溶解氧低於2mg/l的海水中。籃子魚耗氧量大,要求養殖水體溶解氧達5mg/l以上。因此,在夏季養殖籃子魚出現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缺氧,而非高溫引起。

  籃子魚的食譜

  橙皮蒸泥蜢

  材料:泥蜢,新鮮橙皮,薑絲,蔥,蒸魚醬油,花生油

  做法:

  1,新鮮泥蜢魚剖淨,洗淨,用乾布吸乾水分,置於碟中;

  籃子魚

  2,薄切新鮮橙皮,切成絲;

  3,姜切成絲,長度與橙皮絲相近,更美觀;

  4,把橙絲、薑絲平鋪在魚身上,若特別怕腥,可加薄姜一片放進魚嘴中;

  5,鍋中放水,待水沸騰後,置蒸架於鍋中,放魚,蓋上蓋子;

  6,泥蜢體積小,中上火力蒸五分鐘即可,火過猛則掉皮,蒸太久則肉粗;

  7,利用蒸魚的時間,將蔥洗淨,取蔥頭,切成蔥絲,若會斜片用刀,蔥花可成卷絲狀,十分可愛;

  8,將蒸熟的魚取出,將碟中的水全部濾掉,切記,否則魚吃起來又腥又無味;

  9,把切好的蔥絲灑到蒸熟的魚身上,依次澆上滾油和蒸魚醬油,完成。***魚夠新鮮的話,熱油澆上去會滋滋作響,魚翅瞬間翹起,看起來很有快感。***

  果皮燕泥***魚孟***

  用料:淺海泥***魚孟******約500g***1條,溼陳皮絲2塊,蔥絲2根,芫荽3根,生抽、熟油各1湯匙。

  做法: 1.泥***魚孟***刮淨,抹乾,加少許胡椒粉、生粉、生抽搽勻,置碟上,把陳皮絲鋪在魚身上。

  2.上蒸籠或入鍋隔水,用旺火蒸約10分鐘至熟,放上蔥絲、芫荽,淋下滾油,澆入生抽即成。

  蒸泥***魚孟***忌用姜,加姜蒸,魚肉會變韌。果皮蒸烏頭魚,果皮蒸鯪魚腩,果皮蒸塘蝨魚等做法與“果皮蒸泥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