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雞養殖方法_野捉山雞的方法

  野山雞又叫野雞、雉雞。性情活潑,善於奔走而不善飛行,喜歡遊走覓食,奔跑速度快。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野山雞養殖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野山雞養殖方法

  野山雞養殖方法:飼料

  野山雞系雜食性禽類,以植物種子***如大麥、玉米、雜草籽等***、嫩草、蔬菜等為主。為使山雞達到最佳的生長髮育和繁殖要求,最好根據山雞不同時期,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提供均衡營養的配方飼料。

  野山雞養殖方法:光照

  夏季天氣炎熱,山雞的採食高峰期一般在早上和晚上。因此,在天亮前2小時開燈,並供水供食,晚上也要開燈2~3小時。在開燈時間裡,飲水、飼料必需充足,光線不易太強,每平方米3~4瓦的燈泡即可。一般日喂3~4次。每次喂料間隔時間應拉長,飼料的營養成分應全面,代謝能2700~2750千卡,粗蛋白23%以上,必需氨基酸齊全,並注意微量元素的新增和青飼料的塔配。

  野山雞養殖方法:環境

  在禽類養殖中,山雞專案在場舍投資可算上較大的。從科學節省的角度,種雞應才取平養、商品雞最好採取網籠。平養種雞場舍應選擇在有利於排水乾燥、背風向陽、無汙染源、交通方便又不近村莊、廠礦,較為清靜並有生衛水源和電源的地方。每間雞舍以32平米為宜,規模養殖,每棟雞舍長36米,寬8米、高2米以上,雞舍前設有活動場地,每間舍場之間用尼龍網或鐵絲網分隔,上有防飛網。籠養商品雞場舍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利用舊廠房、庫房改造。

  在炎熱的夏季儘量給山雞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條件的可把雞舍搬遷到樹木茂密的地方,如不能搬遷,一定要塔遮陽篷,防止太陽光直射在山雞身上。夏季一般採用室外養殖或室內外相結合的方法,既有運動場,又有遮風避雨的地方,不論晝夜必須保持空氣流通新鮮。

  野山雞養殖方法:溫度

  育養雛雞溫度最重要,保溫措施一定要到位成活率又很大程度由他決定在開始的頭三天以35℃為宜,以後每隔二天降一度,10天后視其情況靈活掌握。相對溫度一般以65%為宜。雛雞出殼後等起羽毛乾燥後將其移至育雛室休息,過24小時為其水以實現雛雞的開始工作。

  野山雞養殖的病害防治

  1、白痢病:雛山雞1月齡前最易發生此病。

  症狀:病雛衰弱怕冷,相互擁擠堆於熱源周圍,怕光、閉眼垂翅、精神不振,飼料減少、飲水量增加,墊料很潮溼,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特徵是拉灰白色粘液,帶有泡沫樣的稀便,並糊滿肛門周圍羽毛。解剖直腸,內壁有血絲及石灰樣塊,部分有腐爛現象。

  治療:按雛雞公斤體重計算用藥,痢特靈每次每公斤7.5毫克、氯黴素每次每公斤50毫克,同時加入適量的VBCO、VC均勻混合於2小時內食完的飼料中,一天2次,連喂5天,停3天,再喂3天。注意:痢特靈、氯黴素均難溶於水,加入水中會沉澱,雛雞攝入後易導致痢特靈中毒。

  預防:最有效的方法是種蛋須來自於淨化後的種禽場,而且對當天收集的種蛋及入孵前和出雛前要進行消毒,這就要求購種者須到管理嚴格、技術力量過硬的規模大種禽生產場家去購買,才能確保養殖效益。同時打掃雛雞舍,保持清潔,墊料乾爽,及時分群,減少密度也很重要。在育雛期間,水中新增0.1%的土黴素,也有一定的效果。

  2、球蟲病:20~60日齡小山雞在密度大、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的情況下較易得此病。

  症狀:病雞精神不振,怕冷叢集,但不打堆,羽毛鬆散,翅膀下垂,嗉囊膨大軟如球,飲水、飼料均減少,糞便特徵是拉果醬樣或帶血絲的糞便,有惡臭。

  治療:每隻雛雞每次用3000單位青黴素放入水中***注意:飲水須在2小時內飲用完,以防青黴素水解,減低療效***,每天2次,氯丙呱每公斤料加3片,每天2次,連用7天,一般第2天即可見效。

  預防:雛山雞從2~3周齡開始,用痢特靈5~10毫克/千克/日分2次配料,連用5天為一個療程。

  以上2種疾病發生期間要加強護理,發現弱、病雛及時隔離,加強保溫,另加8%葡萄糖於水中,促進體質恢復,提高成活率,實踐證明效果卓著。

  山雞的外形特徵

  山雞的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山雞體長90~100釐米***包括尾巴***,尾長41~53釐米,體重1000~1500克。雄山雞羽色華麗,頭頂黃銅色,兩側有微白眉紋;眼周裸出,喉和後頸均黑色,頸部為鮮豔的紫綠色,並具有一明顯的白色頸環***環頸雉即因此得名***;背部前方為金黃色,向後轉慄紅色,再後為橄欖綠色,均雜有黑白斑紋;腰側純藍灰色,向後轉栗色;胸呈金屬帶紫的銅紅色;尾羽長,尾羽中央黃褐色,兩側紫栗色,具有橫斑。雌山雞體形較小,羽色暗淡,大都為褐色和棕黃色,並雜以黑斑;眼慄紅色;嘴淡褐色,基部轉黑;尾上黑斑綴以栗色更為顯著,尾羽較短。腳紅灰褐色,爪黑色。山雞的不同品種之間,其形態特徵不盡相同。

  >>>下一頁更多精彩“山雞的飼養技巧”